2月15日訊 海峽導報特約評論員 、上海社科院臺灣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盛九元在本報撰文表示,2月11日至14日,時序已過立春,而在春寒料峭中,臺灣陸委會負責人王郁琦正式應邀到南京、上海參訪。除了與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兩度會面外,還相繼在南京大學演講、與上海智庫學者座談,闡述對兩岸關係發展、兩岸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理念與看法。
具有兩岸關係發展的階段性意義
這是兩岸自1949年分隔、分治迄今,臺灣陸委會負責人首次到大陸參訪,也是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的首次直接正式會面。以此而論,其實這次無論談了什麼、達成了什麼樣的成果,在兩岸關係發展中都具有重要的階段性意義。
首先,兩岸之間能否進行良性互動和交流溝通,關鍵在於能否建立互信、取得共識。而到目前為止,兩岸關係發展的主要政治基礎就是“九二共識”,而“九二共識”的核心內涵就是“一中”框架。在這一共識和內涵認知基礎上,兩岸間開展良性互動與溝通交流就具備了現實性與可行性。
其次,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見面本身,對於共同維護和增進兩岸“一中”框架的政治基礎和共同認知有著正面的積極意義:一是有助於形成兩岸事務主管部門建立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的開端,二是能夠為兩岸關係的突破與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若能達成這樣的成果,則“張王會”對兩岸關係發展的階段性意義不言而喻。
鞏固“一中”框架,形成良性互動
但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會面不應僅局限于會面本身。一方面,如果這種常態化的溝通互訪僅停留于政策的溝通與事務性問題的協商,而不觸及兩岸需要解決的政治性議題,導致相關的政治分歧長期化,則其意義難免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如果兩岸的接觸與商談,不能發揮維護與鞏固“一中”框架的效果,就無法形成有效而良性的實質性互動,進而為解決兩岸關係發展中的主要瓶頸與障礙營造更好的氛圍。
當然,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之間仍有待建立互信,而臺灣社會內部也有待凝聚共識,雙方需要通過進一步增強互信,為處理政治性議題做好充分的準備。畢竟兩岸隔絕60多年,又處於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之中,因此兩岸事務宜先易後難、循序漸進,以達水到渠成之效。但是渠不成,水何以到?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的責任正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增加彼此之間的溝通、擴大相互合作、推動良性互動,為政治問題的解決創造條件。唯此,“張王會”的意義才能夠得到充分的體現,兩岸關係才能夠不斷“破浪前行”。
柳梢聽得黃鸝語,此是春來第一聲
臺灣的未來發展有賴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建構與完善,任何一個有責任心、敢於擔當的臺灣政黨,都應準確把握兩岸關係發展的趨勢,正確引導民眾,在凝聚島內社會共識的基礎上,建構與完善可行的兩岸政策,真正地為臺灣民眾謀和平、謀福祉、謀發展。“柳梢聽得黃鸝語,此是春來第一聲。”“張王會”不僅應當是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階段性的提升與進展,更應當成為推動兩岸“和平發展框架”鞏固深化的新動力,惟如此,兩岸關係的未來才更讓人有所期待和希冀。
[責任編輯:朱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