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蔣介石選擇遷臺的最大原因:李宗仁再三逼其出國

2014年07月29日 11:03:56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蔣經國曾記到:在這內外夾攻的環境中,父親的內心沉痛是不難想像的,因此用堅決的態度,給李宗仁復信,大意是説,“你要求我出國,這是辦不到的,因為我不是軍閥,至於要求我不管政事,這是可以答應的,明天起我就可以不管。”

  美國特使經濟合作總署署長保羅霍夫曼,蔣介石,李宗仁和美國大使司徒雷登坐在沙發上。(資料圖)

  本文摘自《1949大撤退》,(臺灣)林桶法 著,九州出版社,2011.1

  蔣自引退後,除出遊寧波外,極少離開故鄉活動。四月二十二日,杭州會談是其參加第一次的公開活動,杭州會談隔天,國民黨軍撤離南京,再一日太原不保,局勢日趨嚴重;四月二十三日,南京棄守;二十四日,蔣介石命令蔣經國準備船艦,蔣經國及其幕僚都不知目的地,本來猜是去基隆或廈門,蔣命俞濟時將軍準備一切,俞派副侍衛長俞濱東將行李運至象山港登艦;二十五日,抵太康軍艦,由艦長黎玉璽陪侍檢閱艦上官兵,蔣始告知此行的目的是上海。此時,中共已渡江,上海岌岌可危,但蔣冒險前往,抵上海後隨即接見徐堪、顧祝同、周至柔、桂永清、郭懺、湯恩伯、毛人鳳、陳大慶、石覺、谷正綱、陳良等人,聽取報告並指示方略,巡視上海市街。二十七日,抵上海復興島,駐于復興島之浚浦局行邸;二十八日起,先後接見桂永清、徐永昌、林蔚、顧祝同、湯恩伯、丁治盤、羅澤闿、郭懺、陳大慶、毛人鳳、馬紀壯、王克俊、吳仲直、闕和騫等,後召集上海市長陳良及社會賢達劉鴻生、杜月笙,指示如何配合軍事安定民心。

  由於蔣覺得復興島離市區太遠,對於前來謁見請示的人員不便,命蔣經國到市區準備住所,蔣經國向蔣報告:“時局已經這樣嚴重和緊張,市區內危險萬分,怎麼還可以搬進市區去住?”蔣嚴厲地回答:“危險!你知道,我難道不知道。”蔣經國只好照辦,五月二日,駐市內金神父路勵志社,在此期間,蔣每天接見黨政軍要員在數十人以上,並召集黃埔學生訓話:“成敗在此一舉,我們必須用全力來應付危難。”

  五月七日,下午乘江靜輪離滬往舟山群島,經普陀,還特意帶蔣經國登上普陀山,專訪普濟寺。面對寺內供奉的果如和尚塑像焚香禱拜。果如和尚是溪口雪竇寺主持,蔣母王太夫人皈依佛教,即拜其為師。蔣介石幼年亦常在果如和尚面前聆聽教誨。蔣介石囑咐普濟寺主持將果如和尚的塑像、生前照片及遺墨好生保存,期望來年能再來祭拜。當時蔣很重視舟山群島,舟山的任務是作為上海撤退的中間站。陳誠秉持蔣的意旨,堅持加強舟山防禦工事。

  五月十七日,蔣與經國搭飛機從定海到馬公,其後蔣于十九日到閩省見朱一民(紹良),事後本擬再飛上海,但因飛機機件及其他考慮,轉往嘉義短暫停留,再回澎湖。二十二日,陳誠、俞鴻鈞、蔣鼎文到馬公與蔣會晤;二十六日,蔣自馬公飛臺灣岡山轉高雄壽山,據説當時之所以不直飛臺北,可能是安全上的考慮;六月二十一日,蔣從高雄到達桃園轉至大溪,其後至臺北草山(陽明山),在這段期間除應邀至菲律賓及韓國訪問外,先後進出大陸,其中以重慶及廣州二市停留的時間較久,離鄉到臺灣後到一九四九年底,蔣又多次進出兩岸。

  蔣個人何時決定遷臺?其決定遷臺的原因為何?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首先要説明的是,蔣決定遷臺灣雖不是倉促決定,也不是下野前就已經確定,臺灣是蔣下野後安排退路的選擇之一,但不是唯一的選擇,我們可以從幾個線索做説明:其一,從首都及中心的説法,南京是國民政府成立的首都,抗戰期間首都暫遷重慶,抗戰結束後,還都南京,國共戰事緊急之際,曾有人再提遷都之事,蔣都不予響應,並且認為沒必要因為戰事緊急就遷都。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七日,寫信給其妻宋美齡時,再度表示:“政府絕不遷臺,兄亦不即刻赴臺。”宋美齡此時在美國積極爭取美國的援助,蔣明白表示其不即刻赴臺應是其當時的考慮,即使在其下野後,也還沒有打算將政府遷臺。二月一日,蔣在日記中提到:

  近日為蚌埠吃緊,關於遷都與政府裁員問題,謠諑紛紜,人心動蕩,致公務員與社會皆呈紊亂不安之狀,乃由行政院院會決議,表明絕不遷都,以辟謠言。

  即使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離開溪口後電宋美齡談到:“南京國民黨軍全部已於今晨撤退,但上海準備固守,絕不放棄,兄擬於日內離家他往,地點尚未決定,容後續聞。”此時的地點應該已經確定,可能避免消息走漏,居於安全的理由而不敢明白告知宋美齡,但即使如此,蔣還是有宣示固守上海及江南的決心。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