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導給粉絲簽名 李晨韻 攝
日前,國內某知名制片人指出不論是以張藝謀為首的大片還是國內的小成本電影,都為迎合市場而朝著畸形的道路發展。7月14日,臺灣著名導演侯孝賢在杭州對此回應稱,電影最大的敵人是市場機制,但如今一些影片有市場也有內涵。
“好的電影應該是兼顧市場和人文素養的。”侯孝賢表示,當下一些人會為了獲利而排斥一些東西,這種觀念是不準確的。
據了解,香港電影原本最大的市場在臺灣,但是繁榮時期卻非常短暫。因為如果某種類型的影片成功了,臺灣的片商就會投錢去邀請類似人馬上演同種風格的影片,以至于某段時期臺灣電影市場非常單一,觀眾產生了厭倦心理。
“這就是市場的力量。”侯孝賢表示,商業的行為、金錢的流動是拍片非常重要的元素,因此,制片人不能以老板的角度去操作,而是要在整個市場的機制下,把握住影片的靈魂,表達創造者的思想,同時又能讓影片叫座。
而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一批新式導演也開始崛起。臺灣著名作家九把刀所執導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就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是以他的小說改編而成,以每個人都經歷過的少年時代為背景,引發了大家對學生時代的回憶,因此在拍攝前就已經具備一定的民眾基礎。而整個拍攝的過程也是順場拍攝,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比較少見。
侯孝賢表示,這些新式導演不受新電影運動的影響,借助網絡的力量和臺灣本土文化的興起,在市場化的機制下也擁有很好的內涵。“九把刀用真實的經歷、有張力的情節,引發了觀影者的共鳴。”
但同時,侯孝賢也提出了自己的擔心——如今的電影畫面越來越電視化,蘊藏的東西比較少。
那麼,長此以往中國電影的未來又將何去何從?
侯孝賢建議,年輕導演應該面對當下的真實,相信他們只要敢于多拍多實踐,總能拍出好的作品,既贏得市場又贏在內涵。(記者 汪恩民 實習生 劉詩旖)
[責任編輯:張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