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解溝通中重拾幸福
海峽之聲網專稿(記者景艷)來自臺灣的葉益權和他的太太張健現在一同在大連經營著翊馨服飾有限公司。對他們二位的採訪是在他們位於大連開發區的家裏,建築專業出生的葉先生將房子設計裝修得很時尚現代,太太則用鮮花等小擺設將房間裏佈置得很溫馨,面朝大海的房子裏灑滿了陽光,兩歲半的小女兒活潑地穿著小鞋子在沙發上爬來爬去,和著悠揚的背景音樂及盆景中的流水聲,處處充滿著濃濃的生活氣息。葉先生一邊嫺熟地給我們泡著他帶自臺灣的茶,一邊向我們介紹著他和太太相識相戀的經過。
一見鍾情之後的“拔河”
葉先生和張健相識于親戚的介紹。張健的舅舅原來是一名警察,1949年跟國民黨到臺灣,和葉先生有十多年的交情。1999年,他在家鄉青島買了房子,請學建築的葉益權去幫他看看房子,而另一方面也想借機把自己的外甥女介紹給他。沒有想到,兩個人竟然是一見鍾情。
那時的張健剛從日本留學回來:“同學們都結婚了,周圍適婚的同齡人也很少了,我媽媽就很著急,説看人家都結婚了,你都老大不小了,就別挑了。而我們在青島見面的時候,我就感覺他看我的眼神特別真誠,特別讓人感動,當時我都不太敢看他的眼神,全部充滿了愛。我一下子就覺得就這樣了,就是他了,我願意,被人愛的感覺特別好。於是我就主動提出來説我們結婚吧,因為那麼遠的距離,打電話也浪費錢。”
葉益權告訴我,那時候電腦還不是很普及,他一個月給張健打電話的費用是一萬多元台幣,佔工資的五分之一,“為兩岸的電信事業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於是,2000年,在徵得張健母親同意之後,在瀋陽登記結婚,在臺灣舉辦了婚禮。
那個時候,葉先生36,張健30。先生在臺灣從事建築工作,太太則在大連一家日資公司從事內衣經營,一見傾心的兩個人並沒有考慮太多,只想著能夠長相廝守。為了顧及先生的事業,張健結婚之後就跟著先生去了臺灣。
按葉先生的説法,和太太一起在臺灣生活的日子是他們倆婚姻生活中最幸福的一段時間,先生每天按時上班,太太在家操持家務,衣食無憂又清凈祥和,回到家裏還能時常品嘗到太太學做的各式臺灣菜肴,空閒時兩人可以一起出去遊玩。但是,對於張健來説,久居臺灣的日子讓她漸漸不習慣了。按照當時臺灣社會的相關規定,大陸配偶在取得居留權之前每半年要回大陸一次,還要每年在臺灣呆滿183天,不能在臺灣當地工作,有時還要承受一些歧視性的眼光,這對於自身條件不錯,有著一定工作經驗並有日語專長的張健來説,實在是一種痛苦的折磨,借著在臺灣認識的一些客戶,張健向先生提出了回大陸創業的建議。這讓葉先生很糾結。一方面,因為政策規定對太太的要求,他不能阻止太太回大陸,另一方面他要上班,不能時時到大陸;一方面太太不能忍受不能工作的無聊,另一方面,他又不想放棄臺灣穩定的工作:“在臺灣,不愁吃不愁穿,反正就是小康生活,但是要達到富裕,那也沒有什麼機會,除非中彩票。工資一個月七萬元新台幣,算是比較穩定,也有自己的車子,房子,衣食無憂,她就作一個標準的家庭主婦,我去上班,生活平平淡淡,她卻認為大陸有臺灣沒有的機會。”
張健:“日本我去了,臺灣我也去了,但大陸更是我的家鄉,我堅信機會在大陸,在我的家鄉。在日本呆了四年,在臺灣也呆了二三年,我覺得不能再浪費時間了。所以我們兩個拔了一兩年的河,他沒有拔過我。”
事業成長與鄉情的糾結
就這樣,葉先生放下了自己在臺灣的安適生活,帶著太太一起回到了大連,兩個人一起攜手打拼事業,從來沒有從事過內衣行當的葉先生在太太的影響下潛心入了行。從接訂單委託別人幹到自己開公司,從兩個人到近190人,從零星定單到定單穩定,兩個人的事業經營得越來越紅火:“因為做生意,收入總比我在臺灣的收入高很多,再加上政府對我們出口企業有退稅優惠,我們自己的努力。”
不過説到未來企業的發展,葉先生有點不太樂觀,近兩年中日關係的走向,日資的轉移,人民幣的升值,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都給勞力密集型的傳統企業造成了相當大的衝擊,葉先生説幾年前,一千五六百人民幣就可以請一個很好的操作手,而現在的薪資已經翻了一番了。逐漸從製造工廠邁向消費市場的大陸要求企業的加速轉型。葉先生規劃著尋找機會嘗試面銷,自創品牌。不過,在他內心裏還是糾結著是帶著老婆孩子一起回臺灣還是繼續留在大陸。一方面,他清楚地意識到臺灣經濟的成長動因在大陸,另一方面,他難以割捨的是濃濃的思鄉情懷。
他説:“現在兩岸關係已經相當不錯了,沒有象以前李登輝的時候劍拔駑張。現在臺灣的物質生活、軟硬體跟國際接軌,教育體系多元化一點,醫療等事業發展得也都比較好,但經濟成長大部分都靠大陸,能夠有競爭力的不外乎那些高端的電子産業,傳統産業在臺灣比較式微。所以,象我這樣的要在臺灣創業是很困難的。選擇到大連就是為了家庭,長遠來説,為了以後兩個人共同的理想目標。但是在臺灣我會健健康康地,快快樂樂地,不象現在有了企業,煩惱也多了,生活品質可能沒有在臺灣好。在大陸,我除了工作就是回家,就是老婆孩子,不象在臺灣有親戚朋友同學戰友,可以談論一些深入的話題。有時覺得有點孤單。加上老母親在臺灣,78歲了,因為氣候的關係、語言的關係也不大適應大連的生活,我跟我媽媽相處時間特別短,總覺得很虧欠她。
雖然結婚十多年了,但是張健一直沒有申請臺灣的身份證,也想著長久地和先生一起生活在大連,但是,先生的想法是總有一天要帶著太太孩子回臺灣。每年過生日,細心的張健總會給先生買一個蛋糕一束鮮花,但先生説:這不是我想要的。屋子裏擺設的産自臺灣鶯歌的玄機壺、聞香杯,形塑成臺灣的來自花蓮的七彩石都悄悄地洩露了葉先生的心事,採訪中,他特別帶著我們參觀了一下他的家,介紹了可以收看兩百多個臺的投影電視,輕按一下,就出現了臺灣電視畫面,他説,來自家鄉的聲音是自己最喜歡的享受。
在地融入與觀念統一
在大連生活了十多年,葉先生總覺得自已還不能完全地融入到當地社會,很多生意往來,涉外經營還是少不了要太太出面拿主意。許多經營理念上的不同讓葉先生很鬱悶,他無法説服太太,太太也説服不了他,兩個人之間也就難免出現一些矛盾。為了在兩個人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太太張健就常常參加一些企業培訓活動,有時也帶著先生一起參加,試著通過老師的解答來解決他們之間遇到的問題。張健:“做企業時,我們在管理等方面沒有答案又討論不出結果的時候,唯一就是看書,向外求助。我們兩個人所在的家庭文化不一樣,所在的公司所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樣,所以我就想著應該調調頻道,先把價值觀給統一了,如果他是A,我是B就不可能一致。想著老師的能力比較強,就讓他和我一起去,但有時可能欲速則不達。”
葉益權:“我跟我內人不是咱們中國人講的‘男主內女主外’,她既要主內也要主外。在經營方面,有的她尊重我,有的我尊重她,大多都能取得共識,但是肯定會存在不同的看法。其實我們倆沒有什麼大問題,就是有時候缺乏共同的朋友,當她的想法跟我的想法有不一樣的地方,兩個人就僵在那裏。畢竟我不是這裡的人,融不進去。”。
和葉先生交談的過程中,發現他是一個非常真誠坦率的人,也是一個非常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他關注國際時政、兩岸關係,常常會發自內心地給大陸的建設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議。除了管理自己的企業,他還非常重視員工們的素質提升,組織員工們看看一些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如《1942》,希望給員工們一些節儉的提示,他認為好的制度和遵守制度的習慣是社會體制健全的表現,中國未來的發展需要腳踏實地。他也希望日漸強大的中國能夠捍衛釣魚島的主權:“美國人都劃了航空識別區,不讓咱們中國人劃是什麼意思?日本可以有,中國不可以嗎?現在日本人都不去看歷史,否認以前的侵略戰爭,否認南京大屠殺,不敢正視《開羅宣言》,當時開羅宣言的確明確講了臺澎金馬歸還中國,雖然沒有明確地講這個小島,但是附屬島嶼包括它在內。美國也是借此讓中日有矛盾,它好從中獲利。兩岸聯手保釣當然是可行的。日本現在是世界上的軍事強國,沒有人希望戰爭,但是日本人又有點不太講理了。”
溝通中重拾幸福
在葉先生説話的時候,太太張健總是安靜地坐在一旁聽,有時作一點補充,頑皮的小女兒少不了要讓她費點心,但她的目光總是追尋著先生,眼神裏總是飽含著對先生的關切,有時看到先生離話筒遠了,就會從我手裏接過去,幫著保證錄音的品質。聽到先生再次強調在臺灣的生活是他們共同認知的幸福,她忍不住插了話:“那是你的想法。其實這一路走來,我們有很多精彩的時候,幸福與否只是和心態有關,如果你把它看得很痛苦你就會很痛苦,換一個心態就很幸福,心態是大家成長的過程。當時我們經營到第幾年的時候,回想起來確實是在臺灣的時候最快樂,但現在畢竟承載著這麼一家公司,客戶多了,被客戶稱讚的時候,每年結算的時候看營業額都是很穩定的時候,跟大家一起出差,和員工一起出去玩,那時候真的覺得成就很大,現在想一想這個過程很不容易,但那一瞬間真的很美好。”
聽到這,葉先生笑著表示了認同,他説很多事都是有得有失,但因為在生活的岔路口上已經作出了選擇,就沒有辦法判斷自己如果走另外一條路是不是更好更正確,但生活的確已經發生了改變。
這是一對讓我印象深刻的夫妻,在很多人眼裏,他們是一對事業有成,琴瑟和諧的夫妻,但是,讓我意外的是,即將結束採訪的時候,太太張健竟然很真誠地自我檢討起來了,她説:“我今天非常感謝你們的到來,因為我好久都沒有聽他講那麼多話了。我覺得我做得太差了,今天讓我特別感動。雖然他的話裏消極的東西很多,但説明他肚裏有壓東西,為了工作我們失去的東西也太多了。我覺得兩岸婚姻特別不容易,要克服的東西很多,特別是工作上的意見不合讓我們兩個人都很痛苦,誰也不能説你做的決定是正確的,只能説求大同存小異。我雖然不是女強人,但也很強勢。其實房子有了,錢有了,孩子有了,一切好象都擁有了,為什麼幸福感沒有了?這讓我挺反思的。我覺得我還需要多一點智慧。我剛去臺灣的時候,他那種關愛的眼光讓我特別感動,我就想我們能不能再回去,給它找回來。”
看著太太那滿臉的愧疚和深深的自責,一旁的葉先生忍不住想安慰她,趕緊糾正説,不是沒有幸福感,而是沒有當時那麼強烈了:“現在結婚那麼多年了,大家都互相了解了,結婚這麼多年才有了這個孩子,她現在是我們生活的重心,帶給我們許多樂趣。生活,有時單純就是好。”
夫妻兩人一點也沒有掩飾他們之間存在的分歧,但我們卻很容易在他們的言談舉止中捕捉到潛藏在心底的濃情蜜意,他們所面對的一些問題或許是許多兩岸婚姻家庭都會遇到的,他們需要跨越的,除了家庭生活本身的繁瑣矛盾之外,還有社會環境及理念上的一些差異,而理解與溝通,無疑是一種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