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時,她是人人稱頌的好媳婦;回到故鄉柘榮,她憑藉巧手與執著的精神,做出了一份份地道的臺灣美食,贏得了口碑,也收穫了事業——
“在這裡賣水餃,我的心情很好”
劉玉鳳在家裏包餃子。
東南網6月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莊嚴 通訊員 遊松柏 文/圖)
一天只包15公斤餃子
揉團、搓條、下劑、搟皮、包捏,一粒粒晶瑩剔透的水餃,隨著靈巧的雙手一氣呵成。每天7時許,在柘榮城關一棟民宅中,臺灣媳婦劉玉鳳,都要重復同樣的工作,她以辛勤的勞作,為當地居民奉獻出了一道美食——臺灣水餃。
“在這裡賣水餃,我的心情很好!”劉玉鳳微笑著告訴記者,她一天只包15公斤水餃,再多品質就沒有保證了,因為包水餃也要講求“工匠精神”。
20多年前,31歲的劉玉鳳遠嫁寶島臺灣。其間,她與先生陳守國一起開工廠,因此學會了臺灣餃子的製作方法。5年前,由於思念故土,她與先生一起從臺灣回到了出生地柘榮。劉玉鳳説,呼吸著柘榮的好空氣,心情就像是門前流淌的清澈溪水,怡然而自在。為此,劉玉鳳在城關仙嶼公園邊選購了一套戶型和採光都符合自己心意的套房,把家安在了柘榮。
“臺灣五月份已經熱得吃不消了,但柘榮卻是清爽宜人。”劉玉鳳説,柘榮真是養生養老的好地方,以前在臺灣生活時,因氣候原因落下的毛病,回到柘榮居住一段時間後,居然奇跡般地康復了。
在柘榮居住的日子裏,雖然不用為生計擔憂,但劉玉鳳是個閒不住的人。“何不利用在臺灣學成的手藝,做些餃子來賣呢?這樣既可以貼補家用,又可打發閒余時間。”劉玉鳳説,剛開始經營時她也曾擔心,臺灣風味餃子會不會有人買?為了做出地道的臺灣餃子,她堅持手工製作,從餡料到面皮,再到蒸煮,都親力親為,且嚴格控制數量,絕不為了商業利益而粗製濫造。這樣的工匠精神她堅持了5年。
酒香不怕巷子深。好品質,帶來了穩定的客戶群。除了鄰里外,一些酒樓和餐廳也紛紛預約訂購。“她做的臺灣餃子味香、料足、皮薄餡多、味道獨特,食客們反映非常好,現在已經成了酒店的招牌菜了。”柘榮一家酒樓的負責人吳德全説道。
“臺灣餃子雖然講究的是用料和配比,但是關鍵還在於用心。”劉玉鳳説,只有用心製作,才能使餃子達到色、香、味、形的協調統一。如今,要吃上劉玉鳳包的餃子,都要提前一天預訂。一天15公斤,絕不多做,遲了就沒貨了。
孝敬老人的好媳婦
在劉玉鳳的心裏,賣餃子貼補家用固然重要,但用愛心濟困同樣重要。每當看到微信上有人因孩子、老人生病需要資助,劉玉鳳都會匯點錢幫助他們。前段時間,有人在朋友圈上發了一條“幫幫這個孩子”的微信,劉玉鳳二話沒説就給對方賬戶轉去了500元。
柘榮是孝德之鄉,敬老愛老的品德深深植入每個人的心裏,劉玉鳳也不例外。每到週末,劉玉鳳會拎著精心包制的餃子,送到敬老院給老人品嘗,以至於敬老院的老人們都親切地稱呼她為“鳳兒”。居住在養老院的袁德琴老人説:“鳳兒來時,就是我們敬老院裏最熱鬧、最開心的時候,不僅可以吃到香噴噴的餃子,還可以聽到她帶來的臺灣風土人情的故事。她來了4年多,我們也年輕了好幾歲呢!”
而這位孝德之鄉出生的臺灣媳婦,在臺灣期間孝敬公婆之舉,也贏得了鄰居的讚譽。每天清晨,80多歲的婆婆起床後,劉玉鳳都會耐心地幫她梳好頭,打好洗臉水;晚上睡前,劉玉鳳還要悉心幫助老人洗腳。天氣好時,她都要陪著婆婆到公園散步、曬太陽。她的先生陳守國説:“我母親在世時身體不好,想吃什麼,玉鳳都會想方設法做給母親吃。記得有一次,母親想吃新鮮豆腐,玉鳳一大早就冒著大雨到市場買回來,做給母親吃。”
5年前,劉玉鳳的婆婆過世了,她與先生回到了柘榮。劉玉鳳説:“現在每逢清明節,我們都會回到臺灣,掃墓祭奠先人,以寄託哀思。”
[責任編輯:李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