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園區“區與區”合作成兩岸經貿交流新亮點
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如火如荼,臺灣“自由經濟示範區”方興未艾;12日在福建廈門舉行的“2014海峽兩岸經貿論壇”上,“兩岸自由貿易園區合作與共贏”成為與會嘉賓熱議的話題。
兩岸人士認為,在因應經濟全球化新趨勢、新挑戰的過程中,兩岸自貿園區加強“區對區”合作,將有利於發揮各自優勢、突破既有障礙,成為兩岸經貿交流合作新亮點。
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啟動運作。試驗區設立半年來,在區內新落戶的臺資企業已超過50家。
去年8月臺灣啟動“自由經濟示範區”第一階段計劃,並推出智慧運籌、金融服務、國際醫療、農業加值及産業合作等優先示範領域。
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理事長詹火生在論壇上透露,目前臺灣“自由經濟示範區”計劃已進入第二階段,正在制定“示範區”特別條例。
“未來應逐步建構具有兩岸特色的自由貿易區合作模式,提升正面效益,降低可能的負面衝擊,透過‘區與區’合作新途徑,開啟兩岸經貿合作新局面。”詹火生説。
近年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經貿合作取得重大進展。2013年,兩岸間貿易額已接近2000億美元;截至2013年底,大陸累計批准臺資項目90018個,實際使用臺資591.3億美元。
據商務部臺港澳司司長陳星透露,從2013年大陸出口的100家最大出口企業來看,三分之一都是臺資企業;同時,臺灣也是大陸吸引外資的五大投資來源地之一。
“兩岸間産業合作穩步推進,金融合作逐步擴大。在這種情況下,加強兩岸自由貿易園區的合作,是兩岸共同關心的問題,是兩岸經貿合作新的結合點。”陳星説。
“但從現行情況來看,上海自貿試驗區實行投資準入前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政策比較寬鬆;而臺灣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政策、改革步伐還不夠快,制度優勢尚未體現。”中國機電産品進出口商會第一副會長、臺北辦事處主任李榮民指出。
李榮民説,無論是製造業還是服務業的開放,臺灣對大陸採取的都是“正面列表”,開放範圍有限,“自由經濟示範區給予陸資待遇,也沒有大的改變。”
“路不通、車難行。”李榮民説,這種不對稱的模式,不利於目前兩岸人才、資金流動。“期盼臺灣在自由經濟示範區發展過程中,真正體現制度創新,突破市場開放的門檻。”
長期進行産業研究的臺灣拓璞産業研究所所長張光平在論壇上指出,臺灣業界非常期待與大陸合作開拓市場。物聯網應用、智慧城市、文化創意、雲計算、生物科技等臺灣的優勢産業,均可通過自貿園區先行先試,與大陸進行深入合作。
同時,自貿區的優勢在於放開人流、金流管制以及政策優惠。當前兩岸經貿交流正從製造業加速向技術轉移、研發合作轉變。“希望通過自貿園區的對接,能夠進一步排除障礙,推動兩岸人流、金流的自由進出。”張光平説。
例如,臺灣中小型金融機構為臺灣的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強大資源。相關臺灣業界人士建議,可利用大陸自貿園區的特殊政策,吸引臺灣中小金融機構落戶,服務兩岸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步伐。
本屆“2014海峽兩岸經貿論壇”吸引了400多名兩岸人士參與。該論壇已成功舉辦九屆,成為兩岸工商業界探討合作、謀劃互利共贏之道的重要平臺。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