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朱惠良為洛陽文化産業發展獻策
臺北“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朱惠良女士。(圖片來源:洛陽市臺辦)
台灣網8月7日洛陽消息 2013洛陽文化産業發展高峰論壇期間,臺北“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朱惠良女士接受了洛陽日報記者的專訪。她介紹,臺北“故宮博物院”對文化産品開發摸索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機制,並結合研究領域為洛陽市文化産業發展建言獻策。
朱惠良女士介紹,臺北“故宮博物院”主要收入來自於衍生商品,博物院的門票只佔其收入的一小部分。這些衍生商品以館藏文物為核心內容,加上現代創意,生産出不同系列的商品。
朱惠良解表示,博物館生産衍生商品,重點不在於牟利,而是如何將文物中的藝術、文化、歷史內涵融合到現代創意産品中。衍生商品不是倣古,不是複製,而是把文物的造型、顏色等特色元素融入現代生活,變成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這不僅保留了文物的藝術性和歷史文化傳承性,還使文物得到了“活化”。目前,臺北“故宮博物院”共有4000余種衍生商品,涵蓋文具、手機殼、珠寶、床上用品等。
朱惠良還分析了如何把文物元素與現代設計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衍生商品。對於文化産品開發,臺北“故宮博物院”已經摸索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機制。其一,通過網路進行公開招標,各廠商設計製作出不同特色的商品,然後由評鑒委員會選出最好的設計進行批量生産。其二,針對年輕設計師和學生,每年舉行衍生商品設計比賽,發掘青年人的創意才能。其三,和一些固定的、已有知名度的廠商合作,實現強強聯合。
朱惠良表示,洛陽目前已有的一些文化産品雖然技藝精湛,但多是單純的擺設或仿製品,不夠多元化,也很難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她建議可以嘗試將唐三彩、牡丹瓷等與其他産品相結合,製作一些實用産品,讓這些純藝術品在人們的使用過程中更好地體現出藝術的活力。
朱惠良女士係臺北“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畢業于臺灣大學歷史系,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考古研究所博士,臺北“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會會員,對書畫、展覽、宣傳、策劃等均有研究。(台灣網、洛陽市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