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打造臺商“精神家園”

時間:2013-02-20 08:47   來源:新華日報

  蛇年春節,昆山市委市政府領導通過網路給包括臺商在內的新昆山人發去拜年短信,不少臺商也從小年夜起就給市領導發來拜年短信。市委書記管愛國打開手機,便見“感謝過去一年的關心支援”、“今年還會繼續加大投資,祝願昆山未來更美好!”話語樸實無華,字字真情流露。

  走在昆山街頭,彰化肉圓、宜蘭蝦、兩岸咖啡、臺灣鹽酥雞……一眾臺灣特色小吃店,鱗次櫛比。這僅是一個縮影。媽祖廟、臺灣宗仁卿醫院、華東臺商子女學校……“臺灣元素”,在這座城市隨處可見。   

  從1990年我省第一家臺資企業入駐昆山,到今天4240家臺企在此生根落戶,臺商對昆山逾500億美元的投資總額,佔江蘇的1/4、大陸的1/9,成為大陸臺資企業最密集、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最熱點地區之一。   

  “昆山現在提出打造臺商‘精神家園’,是多年臺資經濟發展基礎上的水到渠成之舉。”管愛國説,隨著廣大臺商深耕昆山、紮根發展漸成趨勢,臺商不僅需要更加宜業的經營環境、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更加包容的社會氛圍,而且希望在內心深處、在精神層面得到高度認同。   

  10萬名臺胞,雲集昆山。而“打造大陸臺商‘精神家園’”自去年8月一經啟動,即贏得廣大臺商的積極參與廣泛認可。  

  “這讓我們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更加願意把家人、事業帶到昆山,在這裡永續發展。”昆山臺協會輔導會長、南寶樹脂(中國)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孫德聰説,當前各地招商條件日趨同質化,昆山提出打造臺商“精神家園”,是從宜業到宜居、由經濟到精神的昇華,提升投資環境的一大創新。   

  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這樣評價: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形勢下,昆山建設臺商“精神家園”的理念和實踐,是富有遠見的戰略之舉。   

  去年,昆山連續第四年在“大陸城市綜合實力極力推薦城市”評比中拔得頭籌。臺灣電電公會副理事長鄭富雄表示,昆山為臺商打造“精神家園”,是我們將昆山評選為第一的重要原因。   

  昆山臺協會長李寬信介紹,這個春節,昆山臺商有四成留在大陸過年,真切地反映了臺商融入昆山的過程。   

  昆山,不僅擁有服務台商的幼兒園、中小學和醫院,還開闢了服務綠色通道。社區管理服務方面的探索,則讓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從“形聚”到“神聚”,從“集中”到“認同”。在周市鎮“花都藝墅”小區,社區居委會主任陳亞琴介紹,社區1000多戶居民大多是臺商,貫穿全年的花卉節、美食節、運動節、藝術節和兩岸同宗同源的各種節慶活動,讓大家有了更多交流相識的機會。最近,兩名臺商住戶成為居委會委員。臺灣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參觀時感慨頗深:“社區為廣大臺商營造了家的感覺,他們真正把昆山當成了心安之處、第二故鄉。”   

  分管昆山市對臺工作的副市長夏小良,在採訪中就講了一個小故事:一些臺商在回臺灣前曾給他發來短信,告訴他“我到臺灣出差了”。這個細節,説明很多臺商實際上已把昆山當作了自己的家。  

  巨峰機械董事長蔡一民,笑稱自己是個“新‘老昆山’人”。紮根昆山21年,老蔡現在是昆山臺胞投資企業協會監事長。他告訴記者,目前已有三四千台商子弟在昆山本地學校就讀,這意味著幾千個臺商家庭真正在這裡扎了根。這是昆山不同於其他臺資密集區的最大特色。“從這一點上看,昆山打造大陸臺商的精神家園,與臺商鄉親的需求不謀而合。這將是昆山一張不可複製的獨特的名片。”  

  從1992年2月踏進昆山這片土地,到如今滿頭銀發,60多歲的捷安特(中國)有限公司鄭寶堂直言當初選擇昆山是正確的。“第一年我們出了15萬台車,銷售幾千萬;去年是540萬台車,銷售額超過50億元。”他説,很多臺商在昆山創業打拼成功,不少人退休後也留在昆山養老。   

  而專門從事房地産開發的臺商寶裕房産總經理沈耀宏,進入昆山後開發了7個樓盤,而臺商住戶佔了六七成。造“家”的沈耀宏發現,越來越多的臺商“在這裡有了第二代、第三代”。   

  文化的認同,擁抱最深的歸屬感。“臺灣的文化,江南的文化,在昆山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昆山吉安電機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茗安女士,這兩天正張羅著臺灣媽媽們去學崑曲。她還積極把臺灣的義工文化推介到了昆山:“我現在是‘去高雄,回昆山’,昆山已經成了我的家。” (高 坡   樊萬朝  潘朝暉   陸 峰)

分享到:
編輯:郭慶娜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