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別樣湘臺情緣——炎帝聖駕赴臺巡境賜福的背後

2015-06-10 09:51:00
來源:湖南日報
字號

  湖南株洲有炎帝祖陵,臺灣地區有諸多神農宮廟。

  雖然隔海相望,但兩地因同樣尊崇炎帝神農而連在一起。

  6月6日晚,隨著炎帝神農聖駕在臺灣地區新北市駐蹕安座,為期11天的“乙未年神農大帝祖廟聖駕臺灣巡境賜福”活動和神農文化祭活動正式拉開序幕。

  這文化交流的背後,體現的是不一樣的湘臺情緣。

  湘臺自古就廣結善緣

  湘臺情緣自古就有。早在同治到光緒年間,就有2萬多湖湘子弟兵渡海赴臺,與臺灣同仇敵愾,抗法抗日,共禦外辱。臺灣苗栗、基隆等地的民眾至今仍在祭祀湘軍英靈。如今,在臺湘籍人士已有60萬人,他們秉承湖湘文化風骨,砥礪奮鬥,用汗水建設臺灣。

  炎帝神農文化交流是湘臺兩地交流交往的又一個縮影。

  湖南株洲炎帝陵是炎帝神農的陵寢地,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祭祖儀式。而在臺灣,供奉神農大帝的宮廟就有上百座。

  據資料記載,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株洲炎帝陵修復竣工、兩岸開放探親伊始,就有臺灣神農信眾輾轉前往炎帝陵謁陵祭祖。1989年,臺灣聖賢宮神農大帝廟主任委員林文卿一行專程來到炎帝陵謁祖,並迎回一尊炎帝木雕塑金聖像。

  此次炎帝聖駕首次來到臺灣41個宮廟巡境賜福,臺灣“中華神農大帝協進會”創會理事長、三重先嗇宮董事長李乾龍十分激動。

  2006年,李乾龍參加完湖北隨州舉行的“第一屆海峽兩岸炎帝神農文化論壇”後,專程到炎帝陵拜謁,並在回臺後積極推介炎帝陵。在他的推動和影響下,臺灣各神農宮廟先後赴炎帝陵謁陵祭祖,使炎帝陵在臺灣信眾中有了廣泛認知。包括郁慕明、劉兆玄、林中森、黃大聰、徐靜慧等臺灣知名人士也先後專程來到湖南,赴炎帝陵祭拜,進一步擴大了影響。

  同時,湖南守陵人也赴臺開展祭祀回訪。2012年6月,時任湖南省長的徐守盛以守陵人的身份,在臺灣苗栗五鶴山五穀宮參拜炎帝神農氏;2014年9月,省長杜家毫以守陵人的身份再次到三重先嗇宮參拜炎帝神農氏;此次活動,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省海外聯誼會會長、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名譽會長李微微也以守陵人的身份,虔誠護駕炎帝聖駕巡境賜福。在兩地共同努力下,湘臺廣結善緣,交流交往不斷深入。

  精神紐帶促進文化共融

  自2010年至今,由兩岸共同推動,炎帝陵連續5年舉辦海峽兩岸炎帝神農文化祭活動,成為湘臺兩地重要文化交流平臺。在“臺灣神農大帝協進會”組織下,每年跨海來湘參加文化祭活動的宮廟多達數十家,信眾及島內各界人士多達數千人。

  通過共祭炎帝神農這一精神文化紐帶,湘臺兩地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兩岸同文同種,更有著共同的炎帝神農文化信仰和歷史傳承。海峽兩岸共祭炎帝神農的熱烈開展,豐富了海峽兩岸炎帝神農文化的內涵。

  據介紹,炎帝神農文化在海峽兩岸交流發展方面相輔性很強。臺灣地區有最堅定的炎帝神農信仰力量及炎帝神農文化的創作人才、管理運營經驗。大陸則普遍認為炎帝神農是人文始祖。通過海峽兩岸共祭炎帝神農活動,“神明崇拜”與“人文始祖”兩種文化開始交流融合,“神農大帝即炎帝始祖”在信眾中逐步取得心理認同。部分參加過湖南謁陵祭祖活動的宮廟,已經開始自覺將神明崇拜與始祖尊崇並軌。

  文化為媒,助推湘臺交流合作

  臺灣湘籍作家龍應臺説過,人本是散落一地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

  以炎帝神農為精神紐帶,湘臺兩地抓住文化這根“絲線”,把經濟社會文化等珠子串聯成串,助推發展。

  依託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湖南先後成功舉辦多屆“湘臺經貿文化交流會”、“湖湘文化之旅”、“在臺湘籍後裔湖南行”、“歡喜回娘家湘臺一家親”、“陽明山和文化節”等重點交流活動,並積極開展教育、宗教、體育、衛生、志工、民間藝術等各領域對臺交流活動,不斷推動湘臺交流活動品牌化、機制化。

  目前,包括芷江侗族自治縣、炎陵縣炎帝陵、永州市陽明山3個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在內,我省已有省級以上海峽兩岸交流基地8個。湘臺旅遊市場一體化成效明顯,臺灣同胞2014年來湘觀光旅遊達50萬人次,同比增幅超過45%,長沙、張家界對臺直航增加到每週44個航班,航班密度居中部地區第一。

  文化的交融,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2014年,全省新批臺資項目65個,新增合同臺資5.62億美元,實際到位臺資5.06億美元,同比增長8.51%。隨著湘臺交流“名片”越來越亮,海峽兩岸間正形成獨特的“湖南影響”。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