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遺韻臺灣風”·第五站

時間:2010-01-20 15:02   來源:大河報

   

  在新竹義民廟,祭拜之前,人們要吃糌粑,一為團圓,二為保佑人們吉祥平安。


  
新竹義民廟也稱“褒忠亭”,1788年林爽文事變平息後,乾隆皇帝有感于義軍的忠勇精神,特頒禦筆親書“褒忠”敕旨。圖為褒忠亭牌坊。


  
新竹義民廟不遠處的劉氏祠堂,是為平息林爽文事件立下大功的劉朝珍家族所建。而這個劉氏也是劉累的後代,和中原劉氏同為一脈。

  千秋忠魂壯山河萬古流芳褒忠義民爺威武不能屈正氣鎮廟堂忠魂班班(斑斑)血淚史四海揚名萬世留(流)芳一片忠肝義膽。


  丹心昭日月 青史留名萬民敬仰


  忠魂萬世芳淵遠流長萬世留(流)芳名留千古班班(斑斑)信可憑。


  《萬世忠魂義民爺》說的是客家義民。客家人重義,客家人揚忠,這來自古老中原的遺韻,跨海而過,在臺灣、在現代化的新竹綿延不絕。


  這首歌唱出了臺灣客家的豪情,也唱出了客家人的一貫作風,義字當頭,這中原不老的話題,是客家人讓自己走得更遠的支柱;它也唱遍了臺灣,讓客家精神昭示于整個臺灣。歌曲唱的是客家精神,但背後蘊含著的,是那份勤儉、淳樸以及維護傳統精神的心。


  客家人入臺,向南形成了南臺灣六堆客家聚居區;向北形成了苗栗、新竹、臺北等北臺灣的聚居區。尤以新竹最為集中,佔當地人口的九成以上。


  說到新竹,很多人可能會想到臺灣的“硅谷”,這里因建了臺灣第一個科技園區而稱。“硅谷”是現代的,而新竹是傳統的,新竹的傳統源于它的客家精神。因為林爽文事變,新竹義民廟成為全臺灣客家人的精神總祠。


  林爽文事變 客家人再次擔當大義


  兩百多年前的義民傳下兩百多年前的義民魂客家魂開田耕山最堅忍義民魂保衛鄉土最勇敢…………


  新竹新埔坊寮義民廟前的“褒忠亭”,看上去高大雄偉,氣勢磅薄。義民廟大殿,裝飾精美,彩繪令人叫絕。從“褒忠亭”而入,進得廟門,其氛圍之莊嚴、肅穆、神聖,令人震撼。但更令人震撼的,是書寫“褒忠”的那段歷史。而書寫那段歷史的客家人,分別是林姓、劉姓等,他們的家譜上無一例外地標明,祖根在中原。


  站在新竹義民廟,恍惚間回到了中原,眼前晃動著歷史人物關羽、岳飛、陳元光,中原人歷來重俠好義,具有伸張正義、不甘示弱的精神,走千里路,經千年輪回,物是人非,但不變的,是這樣一種本真的傳統文化精神。從中原到南方,再從南方到臺灣,一直賡續著這樣的精神。


  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彰化人林爽文在如今的臺中大里鄉起兵反清,很快波及整個臺灣。林爽文以玄緞為冠,盤兩金龍,結黃纓,一副皇帝的打扮,還封了文武官員,讓官員稱其萬歲。


  林爽文部下以王作為首的北路軍攻陷竹塹城(現在新竹)後,繼續向北,第一個要攻下的就是客家人聚居區六張犁(竹北六家)。


  六張犁林家為千人共居的大戶人家,平時就有團練自衛的能力,當王作軍隊攻入六張犁及下員山仔時,林先坤出面,邀集各莊頭劉朝珍、陳資雲、錢茂祖、王廷昌、黃宗旺、吳立貴等,組成共有三千多人的保衛鄉莊義民軍,這一批由子弟兵、長工臨時組織起來的義民軍,作戰時以黑布綁在臂上,作為識別。經過激戰,義民軍不僅成功擊退了敵軍,而且與竹塹城城內閩籍人士組成的義軍共同收復了竹塹城。之後,兩軍與平埔族義軍並肩南下,協助清軍消滅了叛軍。在義民軍擊退林爽文軍隊回鄉時,沿途看到臂上綁著黑布的犧牲者就抬上牛車一起運回,原本想歸葬大窩口(現在的湖口鄉),但車到坊寮義民廟現址時,牛竟停步不前了。人們感覺是英魂顯靈,就焚香禱告佔卜,將犧牲的勇士埋葬于此。


  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林爽文事件徹底平定,乾隆皇帝有感于義民軍的忠勇精神,特頒禦筆親書“褒忠”敕旨。林先坤在今新豐紅毛港搭建榕樹門樓恭迎敕旨,迎回後,于六張犁莊建聖旨樓安置,因此義民廟又叫褒忠亭。現在的褒忠亭牌匾,就是按乾隆聖旨墨寶打造。之後,林先坤倡議建廟崇祀。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冬,廟竣工落成,是為義民廟。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三月,彰化又發生了戴潮春(戴萬生)事件,粵籍義民再次出徵,由劉維翰、姜殿邦、張元清為首,衝鋒陷陣,保衛鄉土,獻身死義者多達百人,後來又拾忠骸迎葬于烈士墓旁,稱為“附冢”。


  義民廟地望 頗得中原文化傳統


  義民廟建成後,先後經過多次重修和增修,才形成如今的規模。


  現在的義民廟,得中原傳統文化,尤其是《易經》的精髓。它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後靠店仔湖臺地,面向鳳山溪河谷平原,前低後高,前有鳳山溪水如玉帶纏腰,更有犁頭山余脈為案,形勢天成,宏偉壯觀。
  站在義民廟前,很容易想到中原的廟宇、陵墓,如禹州市的周定王陵,其前端開敞,有一案幾樣的山,有河流環繞,頗得“圈椅”之勢,對于往者來說,那就是很好的安枕之地。


  義民廟的規模為“二殿二廊二橫屋”,三川殿面寬五間,是廟的主要門面和入口,屋脊上雕龍鳳戲珠雕刻,類似中原的龍鳳呈祥。義民廟正殿面寬五間,最里面有三開間,中央奉祀“敕封粵東褒忠義民”神位,上方橫披窗中央開一小室供聖旨牌,壽梁上則懸挂禦賜“褒忠”匾額。


  義民廟三川殿、正殿的木結構雕刻、繪畫堪稱中國傳統雕刻、繪畫手法之集大成者,可用精美絕倫來形容。彩繪是中原廟宇常見的形式,傳統彩繪的主題多是吉祥事物、忠孝節義、人物故事等。義民廟前有大石獅,這是中原傳統廟宇的必有構件,有驅邪避兇、祈求功名、招來吉祥之意,義民廟前的石獅看上去線條圓潤、惟妙惟肖,很是傳神。


  “這個義民廟,也經受過兵災,差點兒被毀,是我們客家人的正氣才讓它保留下來,並有今天的規模。”國民黨提名新竹縣長候選人邱鏡淳競選總部秘書劉家豐先生說,“它是我們客家的標志性建築,實際上它也成為保持中原傳統的一個建築。”


  劉家豐先生說,這里的客家人都認自己的根在中原,對中原很有感情。“雖然不曾謀面,但和你們一見如故,見到你們就像見到失散多年的親人,有一種止不住的親情。”所以那遠古的中原文化,中原的價值追求、中原的文化趣味,都保留在他們的血液里了。


  義民廟受到的最大一次威脅是甲午戰爭,當時義民廟受到重創,廟宇不存。戰後的1899年,在新竹湖口輪值的徐景雲、傅萬福等人的倡議下,境內四十大莊信眾、士紳、商賈為義民廟捐資,1904年義民廟完工。


  但在1907年,日本政府強制推行殖民政策,準備將義民爺換成“大麻神”神像。後因故未能得逞。1940年,日本當局又興起廢廟的動議。經十四大莊推舉,當時的經理人傅任、彭錦球等專赴日本,向日本國會提出嚴正交涉。這樣,義民廟最終幸免于難,得以保存下來。


  離義民廟不遠,是新竹劉姓祠堂。劉氏祠堂有“瑞閣家乘”,上面開宗明義地說:“溯我祖劉氏,係原姓伊祁,自唐堯之後賜姓劉。至夏代有太始祖劉累,侍夏孔甲,封為禦龍氏……”


  而在河南魯山縣的昭平湖畔,有劉累陵園,園里建有始祖殿,被公認為海內外劉氏的始祖地,全世界的劉姓後裔很多都要到那里進行祭祖活動。


  臺灣劉、中原劉,一個劉字,掰扯不開。(李紅軍)

分享到:
編輯:宿靜

相關新聞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