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遺韻臺灣風”第四站-南投

時間:2010-01-19 20:40   來源:大河報

       首席記者李紅軍文圖


  “日月潭是我國臺灣省最大的一個湖。它在臺中附近的高山上。那里群山環繞,樹木茂盛,周圍有許多名勝古跡。


  “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綠。湖中央有個美麗的小島,叫光化島。小島把湖水分成兩半,北邊像圓圓的太陽,叫日潭;南邊像彎彎的月亮,叫月潭。
  “清晨,湖面上飄著薄薄的霧。天邊的晨星和山上的點點燈光,隱隱約約地倒映在湖水中……”


  說到日月潭,很多人也許會記起《日月潭》,它文字不多,但勾起了很多人對于祖國美麗寶島的向往之情。作為臺灣的“天池”,日月潭是臺灣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我國著名的高山湖泊之一,它有著“青山擁碧水,明潭抱綠珠”的美麗。


  除自然風景,日月潭有一個很重要的人文景觀——分布在日月潭周圍地區的邵族。相傳邵族的祖先在追逐一只白鹿時,無意間來到了日月潭,發現周邊風光明媚且資源肥美,是個可讓子孫世代生存的地方,于是舉族搬遷于此。


  日月潭在臺灣島的中央,被水社大山、卜吉山、益積山、潭頭山、松柏侖山、貓蘭山等圍繞,隸屬于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區含括水社、日月兩村。邵族人口最集中的“德化社”,屬于日月村。另外,頭社係統的邵族則位于南投縣水里鄉坎頂村的大平林。


  現在的邵族是臺灣人口最少的族群,不到六百人。


  祖靈信仰是邵族的宗教特色,也是臺灣原住民族族群的信仰基調,邵族人創造出“公媽籃”,也稱為“祖靈籃”。“祖靈籃”中盛放的是祖先遺留下來的衣服、飾品、珠寶,年代越久遠擺放到越高的層面,借以代表祖靈的住所。邵族的每一戶都有一只“祖靈籃”,通常擺置在神桌上或離地約兩米的壁上。
  另外,在日月潭邊,還有帶著濃重中原文化特色的遺存,有代表性的是玄光寺,文武廟。


  日月潭邊有玄奘法師的“千秋苦旅”


  最先看到日月潭,是它的朦朧。我們去時,剛好趕上霧天,水面上繚繞著層層霧嵐,圍繞著潭的山在霧的包裹里更顯出蒼黛、神秘和古老。“童話中的仙境”,不覺想起《日月潭》里的詩句,只能感嘆描繪之精準。


  在這樣朦朧的情景里,我想起日月潭的一個傳說。說是很久以前,在這個大潭里有兩條惡龍,它們摘下太陽和月亮,當做珠球玩耍。從此,天地漆黑一團,人們無法生活。後來,一位叫大尖哥的高山族青年,在水社妹的幫助下,來到湖里,他們一個用金箭重創惡龍的頭部,一個用繡花針刺傷惡龍的眼睛,奪回了太陽和月亮。可是,不管他們怎樣用力都無法讓太陽和月亮升起來。最後,他們從玉山上拔來兩棵棕櫚樹,終于把太陽和月亮頂上了天。而大尖哥和水社妹卻就此變成了兩座山,就是現在的大尖山和水社山。之後,人們發現,潭中小島把潭分成兩半,一半狀似日輪,一半角如月鉤,就把潭命名為“日月潭”。


  或許是為了讓來自中原的我們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我們到達時,潭上起了霧,很大很大的霧。霧像歷史的影子,行走在湖邊。


  在這樣的霧里,我尋到了日月潭邊的兩座寺院——“玄光寺”和“玄奘寺”。兩座寺都是為紀念玄奘法師的而建的,只不過,前者是臨時存放玄奘靈骨的地方,後者是永久存放其靈骨的地方。


  玄奘寺後的青龍山巔,有一座九層高塔,名曰“慈恩塔”。據說塔基至塔頂高45米,加上青龍山高955米,恰恰為1000米。一千,對應的是玄奘的“千秋苦旅”。


  看到日月潭邊的玄光寺,看到在青龍山上的玄奘負笈像,自然就想起了數千里之外的河南洛陽偃師市緱氏鎮的鳳凰山,山下有條鳳凰谷,谷東的陳河村就是玄奘的故里。


  公元627年,28歲的玄奘開始了“西天取經”的壯舉,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佛教發源地印度,刻苦學習,成為名僧,飲譽印度。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2月5日夜半,玄奘圓寂于長安玉華寺。唐高宗悲痛萬分,長嘆曰:“朕失國寶矣!”下令為玄奘舉行國葬。玄奘先被安葬在長安東南白鹿原,次年又遷葬于樊川北原,建塔安奉。


  此後,玄奘遺骨在戰亂中幾經輾轉,最終于宋仁宗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安置在金陵(今南京)天禧寺,建塔安奉。


  1943年2月,侵華日軍在南京大報恩寺遺址興建“神社”,意外發掘出玄奘頂骨舍利石函。深知其價值的日本人想獨佔,後來迫于輿論壓力,將玄奘靈骨分為六份,分別在南京、北平供奉,並將一部分運回日本,供奉于日本琦玉縣慈恩寺。戰後,當臺灣佛教界得知玄奘頂骨下落後,派代表與琦玉縣慈恩寺住持商談,幾度交涉後,日本同意分部分頂骨給臺灣,1955年11月25日,臺灣僧人將玄奘頂骨舍利從日本迎回臺灣。臺灣的佛門源于祖國大陸,中國的佛門源于洛陽白馬寺,這是一種割不斷的聯係。自然,尊崇和弘揚玄奘法師的道德風范,成為兩岸佛門同出一家的自然選擇,也是臺灣民眾的殷切向往。


  玄奘頂骨被迎回臺灣後,很多地方都爭相供奉,最終在日月潭邊建寺供奉,是蔣介石拍板定的,所建玄光寺完全按唐時風格。


  寺院殿堂內居中供奉的玄奘雕像,神清氣定,目光前視。塑像上方有一匾,大書“國之瑰寶”。玄光寺的庭院看上去很小,但現在還維持著正常的佛事活動。寺前有玄奘石雕像,庭院後面有一塊石頭,上書“千秋苦旅”,這是對玄奘西行的概括。


  和玄光寺一樣,玄奘寺也建在日月潭邊的青龍山旁,都是依山而建,只不過玄光寺在山前,玄奘寺在山後。玄奘寺比玄光寺稍晚,建于1957年。


  時隔40多年後的1998年9月29日,在紀念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年之時,臺灣佛教界迎請團來到南京靈谷寺,恭迎玄奘頂骨分靈舍利。新竹玄奘大學董事長了中長老代表臺灣佛教界人士發言時激動地說:“這一份佛教同道的友誼,這一份中華民族的感情,像山高,像水長,永久不斷!”


  1998年10月2日,南京分靈的玄奘頂骨舍利運抵臺灣。臺灣僧眾到南京迎請玄奘頂骨分靈舍利,既是出于對玄奘的摯愛,更是出于對祖國、對中原割不斷的血脈深情。


  日月潭邊文武廟里供奉著關羽和岳飛


  除了玄奘寺、玄光寺,日月潭邊惹人注目的,還有文武廟。


  文武廟里供奉著文聖孔子和武聖關羽、岳飛,是不是客家人建的,無從查閱。但孔子、關羽、岳飛與中原的聯係,與中原的內在脈動,是毋庸置疑的。


  孔子,主要活動在中原,主要成就也完成于中原;關羽,在河南有關林,有他成就大義的灞陵橋、春秋樓;岳飛,本就出生在河南,如今在河南湯陰,留有岳飛廟。


  文武廟正殿供的是關羽和岳飛,後殿才是孔子。走進文武廟,其華麗程度幾乎讓人瞠目,屋檐裝飾極盡繁復,雕梁畫棟間的精美程度更是登峰造極,就是皇家紫禁城也難以匹敵。


  文武廟管理者吳正宇先生說,日本侵佔臺灣的時候,規劃日月潭水力開發,並準備開鑿山洞,引水注入潭內。1934年,日月潭水位升高,潭邊部分土地淪為水域,潭邊兩座神廟“益化堂”和“龍鳳宮”必須搬遷。地方人士商量後,決定將兩座廟合並,最後在日月潭北山麓尋到吉地,興建新廟,從1934年開工到1938年建成。供奉孔子、關聖、岳飛等,最後稱為文武廟。1969年,因前來參拜的香客大量增加,廟內場地小,于是加以重建。


  1999年9月,臺灣發生大地震,日月潭地區接近震中,文武廟的廟基開裂,前殿塌陷,鐘樓倒塌。震後,廟董事會又進行重建,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文武廟格局方正,金碧輝煌,猶如北京的紫禁城,正門牌樓壯觀宏大,進門,拾級而上,是廟的主體建築,前後有三殿,依序是拜殿、武聖殿、大成殿。
  拜殿二樓是水雲宮,里面供著開基神明;武聖殿內莊嚴的神龕奉祀的是關聖帝君、岳武穆王。關聖帝君和中原供奉一致,威武莊嚴、紅面美髯,正氣凜然;岳武穆王剛毅沉穩,忠直的目光中蘊含著謀略。


  文武廟第三進是大成殿,殿內主祀孔子和四聖,基臺下是孔子周遊列國浮雕。


  “每逢關聖帝君、岳武穆王廟聖誕等廟會或學子叩求孔聖開啟睿智時,這里信徒雲集,人聲鼎沸。我們每年都要去洛陽關林,拜祭關聖。”吳正宇說,“因為那里是關羽的‘故鄉’。”


  日月潭邊有兩座寺院,一座叫“玄光寺”,一座叫“玄奘寺”,都是為紀念玄奘而建的。圖為玄光寺旁的玄奘塑像。


  日月潭邊的邵族是臺灣人口最少的族群,只有不到六百人,據傳,邵族人祖先原在阿里山中,後追逐白鹿到日月潭,見這里風景優美,資源豐富,就定居了下來,圖為日月潭中的白鹿塑像。


  日月潭邊的文武廟是由日月潭邊神廟“益化堂”和“龍鳳宮”合並而成,因供奉著孔子和關公、岳飛,被稱為文武廟。圖為文武廟牌坊。

分享到:
編輯:宿靜

相關新聞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