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襟衫里的客家深情“中原遺韻臺灣風”·第二站——高雄——屏東(三)

時間:2010-01-14 12:41   來源:SRC-423

  油紙傘

 

  在很多人印象里早已淡去,但在美濃,這卻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這種涂上原生態熟桐油的棉紙做傘面的雨傘,除了擋陽遮雨外,更是中國傳統嫁娶婚俗禮儀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國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喜娘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避邪。但這種傳統,很多地方已不復存在。在美濃,這種習俗還保持著。

  早期客家莊里,由于“紙”與“子”諧音,所以客家女性婚嫁時,女方通常會以兩把油紙傘作為嫁妝,含有“早生貴子”的意思,而且油紙傘傘面張開後形成圓形,“油”與“有”又諧音,為祝福新人生活美滿圓滿的意思。男子16歲成年禮時,也會以相同理由贈與一對油紙傘。

  宗教慶典中,也常將油紙傘作為遮蔽物撐在神轎上,以取其圓滿,作為人們遮日避雨、驅惡避邪的象徵。

  在美濃,你常常會見到這樣的油紙傘,更富有意味的是,在屏東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其主體建築就是六個巨型油紙傘。

  因為獨特的歷史價值,因為客家文化,高雄建有客家文化中心、客家文物館;在屏東,由臺灣“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建立了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客家文化中心、客家文化園區分屬兩個縣,走高速一個小時路程,但都屬于六堆。它們成為六堆客家文化的固化表現形式。

  “敬字亭”,美濃的文化標桿

  “克勤克儉書田潤渥續千秋,惟孝惟忠詩禮蘭臺芳百世。”這道出了臺灣曾氏的由來。對聯很文化,實際上,在美濃,更文化的是敬字亭,它是個有代表意義的文化符號。

  走進美濃,在一個岔口,一個亭子撞進了我的眼簾。我尋思,在路口要道擺這麼個亭子,肯定不一般。下車一看,是個敬字亭。

  這個敬字亭,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由地方士紳梁啟旺發起美濃莊人合建,以倡導文風。客家人重耕讀傳家,對文字極為敬重,稱倉頡所造文字為聖跡。客家人每年都要在六堆舉行“行聖跡”的活動,即把一年來敬字亭邊所燒的紙灰送到美濃河邊,設壇祭拜“河伯水神”後,讓紙灰隨水流走,以傳達對文字的敬意。敬字亭前,設有造字先師倉頡的牌位。

  這讓我們想起中原,想起幾千年前的倉頡。

  據歷史記載,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河南南樂縣吳村人。他是黃帝時的造字史官,創造了中國最早的文字,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斯文鼻祖,為中國文化的形成、發展、延續與傳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如今的南樂縣城西北的吳村,有倉頡陵、倉頡廟和造書臺。敬字亭還讓我們不由得想起了洛河。那里是倉頡造字的地方。據記載,倉頡隨黃帝來到洛陽洛寧縣長水西邊的玄滬水入洛河處,一天,他見靈龜負書從洛河河面上浮現,龜背上的圖案,使他受到啟發,遂建址造字,一個個漢字便在他手中誕生了。

 

  如今洛寧還有倉頡造字遺址臺,臺址位于興華鄉陽峪河東,是我國遠古文化重要遺址之一。

  在臺灣,在美濃,在彌濃莊,倉頡也留在了這里。敬字亭在美濃正中十字街口,倉頡牌位被置于敬字亭下,牌位前香灰堆積,那是客家人的敬奉。在美濃,單是這樣的敬字亭,就有四處。

  “年過80的林定祥老人,每逢農歷初一、十五必挑著竹簍,徒步到鄰里去搜集字紙--客家傳統里認為,寫了字的紙是神聖的,不可輕易丟棄,要挑到敬字亭虔心焚化,還諸田地,以此方式祭祀倉頡。老人將敬字亭上的一副對聯背得朗朗上口,‘文章炳于霄漢,筆墨化為雲煙’,告誡人們不但要寫好文章,還要敬惜字紙。林家大門口兩個側柱上嵌著楹聯‘定性修心靜,祥光瑞氣騰’,把其名其風書于其中,著實不同于一般人家以‘林寓’、‘林公館’直接告訴來訪者的作風。他的竹簍上貼的是‘尊古聖賢’、‘敬惜字紙’,正廳入門處貼的是‘書聲嘹亮,氤氳縹緲’,‘九龍新世界,十德舊家聲’;堂屋里也一張張紅紙貼著‘大地皆春’、‘花香鳥語’、‘耕讀善哉’等”。曾經兩次到臺灣的宋全忠先生對六堆客家“耕讀傳家”傳統,印象深刻。

  “美濃人的祖先,絕大多數來自廣東省嘉應州,即今廣東蕉嶺、梅縣等地。居民多以務農為生,民風純樸,吃苦耐勞。過去,美濃人在辛勤耕作之余,常常以唱山歌自娛,‘美濃山歌’在臺灣的民謠中也自成一派。父母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近現代以來,美濃鎮所培養出的碩士、博士300多人。美濃的博士還成立了全臺灣唯一的‘美濃博士學人協會’,可見美濃子弟教育水準之高,足以傲視世界。”這是在《臺灣客家文化的重鎮--高雄縣美濃鎮》中的描述。

  麟洛河,敬字亭,韓愈,潁川堂、西河堂,這些與洛陽、洛河、孟縣、南樂、衛輝、淮陽相似、相連的河流、祠堂名稱,與中原有著內在的血脈聯係,它們崇敬著、供奉著永恆的中原文化、中原精神,也讓這里的客家人無論走到哪里、無論走到何時,心中總有個永遠的精神家園。

  客家文化園,六堆文化的全方位展示

  美濃鎮民族路四十九號附三號,沿著路途的標志“來,就是客”,我來到正在舉辦客家文化節的美濃客家文化中心,中心門口,一個碩大的穹形氣門上書寫著“2009年客家文化藝術活動”字樣,院里人來人往,氣氛很是熱烈。

  主持人不斷用高音喇叭招呼人們參加活動。

  這樣的場面,一如中原的節日活動,大人孩子分別領取“尋根”券,參加尋根有獎活動,在“現場編導”的指引下,他們從“堂號”、遷徙地尋找自己的根,找到了有獎。院子一側,搭了一個戲臺,那里將進行客家文藝演出。

  進入中心大門,左側是客家文化館。這個2007年由高雄縣政府建成的文物館,是客家人遷臺生活場景的全景展示,內容兼具客家傳統與當代變遷,還呈現著多媒體的體驗方式。“美濃婦女河邊洗衣”、“上工上學”、“美濃地標東門城樓”、“牽豬哥”、“煙葉收成”、“客家藍衫”等與客家有關的元素,客家移民、客家衣飾、客家女性與傳統美食的呈現,讓你走在其間猶如行走在早年的客家風土民情之中。

  從外在看,美濃客家文物館也凸顯了客家元素,它取“採用傳統”而非“復制傳統”的理念,結合“煙樓造型”與“合院設計”,以“再建構”為出發點來設計,讓人對于整體空間有“親近文物”的渠道與機會,從進門開始環繞而行,到二樓,不走回頭路,讓你全面了解客家文化。

  從美濃客家文化中心到屏東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近一個小時的路程,二者雖然都屬于六堆,但分屬兩個地區--高雄和屏東。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在屏東縣內埔、長治、麟洛三個鄉鎮交界處,佔地三十公頃,早在2001年即開始立項籌辦,到2004年12月舉行了第一期工程的開工典禮。

  “這個投資十二億元新臺幣的園區,依托的是生態博物館的概念規劃,有客家莊聚落風貌,有六堆地區整體展示、還有客家生活場景、文藝表演等。”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工作人員林逸民先生說,“最特別的是六座象徵六堆客家意義的超大‘油紙傘’,‘傘架’看上去像正要起飛的飛碟,從下面看,相當壯觀,象徵了六堆客家精神。”臺灣“行政院”客委會副主委劉東隆說,這是全世界第一次在這個地區做這樣的工程,可說是全臺灣、全亞洲,甚至是全世界特殊的工程。

  現在的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有濕地、有公園,是個昆蟲鳥類聚集的地方。

  行走在客家文化園區,猶如走在早期的客家聚集區,傳統農業生產用具、美濃煙樓水圳、佳冬客家夥房聚落、內埔昌黎祠文化廣場、萬巒五溝水客家聚落巷弄保存等客家文化據點,讓你體會到客家生活的同時,也體味到源于客家的韌性和創造力。(河南省臺辦來稿 李紅軍文圖)

 

 

  藍衫又稱長衫或大襟衫,是客家的傳統服飾。它承襲了我國傳統的文化精神和數千年來的哲學思想,不但適合工作,且輕便實用,符合經濟原則,因而成為客家文化象徵之一。改良後的客家藍衫,如今已經成為臺灣不少學校的校服。圖為客家藍衫紙傘少女。 資料照片

 

 

  位于美濃鎮正中十字街口的這個敬字亭,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由地方士紳梁啟旺發起美濃莊人合建,體現了客家耕讀傳家的傳統和對文字的敬重。在美濃,這樣的敬字亭有四處。

 

  美濃莊的孩子,還傳承了中原古樸的剪紙手藝。

分享到:
編輯:徐麗華

相關新聞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