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城市聯袂出招繪中原

時間:2011-04-26 11:38   來源:河南日報

  核心提示

  “好的設想、好的規劃、好的要求、好的思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去做。中原經濟區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戰略目標、戰略思路、戰略舉措已經明確,關鍵就是要做。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做下去,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宏偉藍圖就一定能夠實現。”4月上旬,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盧展工到洛陽調研時說。

  如果說,中原經濟區建設是一場戰役,那麼,位列中原經濟區的城市,就是“排頭兵”和“尖刀連”。如今,集結號已經吹響,“戰士們”群情激昂!昨天的會議上,鄭州、洛陽、新鄉、許昌、安陽、信陽、三門峽、商丘、南陽等9市的市委書記或市長,紛紛亮出了自己“怎麼做”的招數。

  鄭州:火車跑得快,全靠頭來帶

  作為省會,鄭州在這場“戰役”中的表現無疑最引人注目。昨天,省政府副省長、鄭州市市長趙建才第一個發言。加快建設鄭州都市區,打造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區,鄭州“初衷”不改,目標明確——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發揮龍頭作用、重心作用和示范帶動作用。

  雖說如今鄭州都市區已成熱詞,但很多人還是說不上來,此都市區有啥新鮮點。趙建才用了153個字來描述——建設鄭州都市區,就是以中心城區、鄭州新區為核心,以發達的交通通道為依托,以一體化的規劃為指導,以組團發展、產城融合、復合型、生態型為發展路徑,吸引帶動其他區域快速發展,促進各功能區之間相互聯係與協作,構築功能布局合理、空間利用高效、產業特色突出、社會和諧、環境友好、對周邊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現代化城市集群。

  鄭州都市區將給省會帶來哪些直觀的變化?目標是如此設定的——到2020年,鄭州都市區總人口達到1500萬,建成區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左右,城鎮化率達到80%,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萬億元(而2010年我省的生產總值才超2萬億元,達到2.2萬億元),佔全省的四分之一,在全國35個大中城市排名前移1至2位。

  形成以鄭州交通樞紐為中心的“半小時交通圈”和“一小時交通圈”;加快鄭州與洛陽、開封、焦作、許昌等城市的城際鐵路規劃建設,構建與主要城市之間的快速交通通道。還要把鄭州都市區打造成我國內陸開放的新高地、資金人才項目聚焦的新平臺和重要的內陸無水港。讓鄭州成為中部地區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全國現代服務業基地、全國區域性創新城市、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高地和國際陸港、國際旅遊文化名城。

  要實現上述目標,鄭州怎麼做?趙建才說,建立現代產業體係,構築強大的產業支撐,這是萬丈大樓平地起的基礎;產業集聚區建設、汽車和裝備制造、物流商貿、電子信息和文化創意旅遊等戰略支撐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都市型現代農業,這些都是“磚”和“瓦”。

  如今,暴露在鄭州城市建設當中的許多問題,歸根結底都在“規劃”二字,在今後的“戰役”中,這兩個字就顯得更為重要,趙建才說,今後,要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樹立復合型、生態型和共生型的有序規劃理念。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統一規劃城市主要市政設施,實現城市共建、共享。

  洛陽:再造一個新洛陽

  “當好一個示范,打造兩大品牌”,洛陽市市長郭洪昌簡潔地點出了省域副中心洛陽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定位——要做“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示范,打造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品牌、打造河洛文化傳承的品牌。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這就要發揮洛陽本身具有的四大優勢。一是工業科技優勢,洛陽有五大“拳頭”產業:裝備制造、新材料、硅光電、石化及後加工、能源電力,它們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70%以上。今後,五大產業“重拳出擊”,在它們帶領下,爭取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00億元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8000億元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13.8%提高到30%。

  對洛陽來說,“古都”兩字絕對是金字招牌,第二大優勢就是指深厚的歷史文化,這與中原經濟區“華夏歷史文明傳承核心區”這一戰略定位相符和。

  “十二五”期間,洛陽將挖掘絲路起點、大運河之源等歷史文化優勢,實施隋唐遺址核心區天堂明堂遺址恢復、偃師二里頭遺址復原保護展示等文化旅遊項目,把“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打造成國際知名旅遊品牌。同時,加強與鄭州等市在伏牛山、太行山旅遊資源方面的合作,打造有一定影響力的世界級旅遊品牌。

  洛陽山水相間,自然稟賦優越。第三大優勢就是“生態”二字,郭洪昌說,實施引黃入洛,完善城市水係布局;“文化為魂、水係為韻、牡丹為媒、產城融合、生態宜居”是山水園林洛陽的目標。五年後,洛陽的森林覆蓋率將擴大到50%,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10天以上,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2%。

  “第四個優勢是指區位優勢。”郭洪昌說,洛陽作為副中心城市,下一步發展的理念是,“一中心五組團四支撐”,“一中心”,就是在改造提升洛北老城區的同時,把洛陽大新區、洛陽至偃師帶狀區域打造成洛陽的明日新城。“五組團”,就是加快中心城區與周邊緊鄰的吉利區、新安縣、孟津縣、宜陽縣、伊川縣抱團發展,構建大洛陽半小時經濟圈。“四支撐”,就是充分發揮周邊汝陽、嵩縣、欒川、洛寧的優勢,形成對洛陽發展的強力支撐。計劃五年後,洛陽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650億元,在經濟總量上“再造一個新洛陽”;人均生產總值達到65500元,比“十一五”末增長83%;城鎮化率達到52%,高于“十一五”末6個百分點。

  新鄉:實現“五新”目標 實施“3010”戰略

  新鄉打出了“建設中原經濟區強市”的旗幟,也踏踏實實地在做,讓我們來看看這座城市交出的成績單——2011年一季度,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5%,居全省第3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4.71億元,增長48.9%,分居全省第3位和第4位;城鎮投資增長34.5%,居全省第3位;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20.6%,居全省第2位。

  新鄉市委書記吳天君說,未來,新鄉要著力實現“五新”目標:“新”在不犧牲農業和環境,“新”在農民就近轉移到二三產業就業,“新”在不區分農民市民身份都是從事農業、工業、服務業的職工,“新”在農民享受和城市一樣的居住環境、公共服務,“新”在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科學發展。

  在推進城鄉建設方面,新鄉將投資1100億元,實施585個項目,實施“3010”戰略,即30分鐘經濟圈、10分鐘生活圈、10分鐘生態圈,以市區為中心,長垣、平原新區為副中心,7個縣城為衛星城的城市集群,帶動48個建制鎮、1000個新型農村社區一體發展,打造以半小時經濟圈為核心的新鄉都市區核心區現代化。

  吳天君說,未來,新鄉將持續推進總投資1733億元的602個重大產業升級項目,發展生物與新醫藥、電池及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新型膜材料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汽車及零部件、現代煤化工、生物與新醫藥三大產業集群發展,計劃用三到五年時間,培育發展成千億產業。

  許昌:主動與鄭州對接,避免“攤大餅”

  在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戰役中,許昌的戰略定位是“三區兩基地”:“三化”協調發展先行區、創新創業示范區、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全國重要的電力裝備制造業基地和全國重要的優質花木生產交易基地。

  許昌市委書記李亞說,許昌具有裝備制造、能源電力、食品加工三大主導產業和煙草、電力電子、超硬材料、發制品四大特色產業,而且人力資源豐富,承接產業轉移的條件較好。接下來在產業選擇上,許昌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相結合的復合型產業,“既能吸納就業,又有較好前景。”

  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道路上,許昌凸顯“帶狀、組團、中軸、統籌”四個特點。“帶狀”就是沿陸路橋帶狀發展,主動與鄭州對接,避免“攤大餅”模式帶來的城市病;“組團”是指引導全市五個縣組團布局、環狀拱衛、相互呼應、向心發展;“中軸”就是在老城區和新城區之間規劃一條中軸線,一軸連雙城;“統籌”就是堅持城鄉統籌,中心市區、縣(市)城區、中心鎮區、新型農村社區四個層次統籌推進,從而做到中西合璧、承古啟新。

  安陽:打造豫北增長板塊

  把安陽建設成為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示范區、中原經濟區綜合實力領先城市和豫北區域性中心強市;在未來5至10年內,努力實現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速高于全省、人均水平高于全省、民生指標優于全省、效益指標優于全省的“兩高兩優”發展目標。對于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安陽市委書記張廣智表示:將積極實施八大戰略措施。

  突出產業優勢,著力打造新型工業基地。突出“豫北糧倉”優勢,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市。突出金融服務地位,著力打造豫北區域性金融中心。突出獨特文化優勢,著力打造文化旅遊名城。突出教育資源優勢,著力打造高素質人才基地和教育科研中心。突出綜合交通優勢,著力打造區域性現代交通樞紐。突出服務業輻射能力,著力打造晉冀魯豫交界區域商貿物流中心依托“八挂來網”品牌優勢,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

  張廣智強調,安陽的低空優勢是其他地方沒有的,要著力打造中國航空運動之都和低空經濟發展試驗區,大力發展“低空經濟”,每年舉辦一屆中國安陽林慮山國際滑翔傘公開賽,並積極申辦滑翔傘亞洲錦標賽、世界錦標賽等國際重要賽事。加快豫北支線機場建設步伐,成為鄭州機場的重要支線機場。

  信陽:勇當中原經濟區建設前鋒

  信陽市市長郭瑞民說,信陽要扮演的角色就是勇當中原經濟區建設前鋒,發揮的作用就是要打造中原經濟區區域增長極、戰略支撐點和改革試驗區。突破“邊緣”的思維定式,突出“前沿”的發展理念,發揮信陽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區位優勢,放大信陽擁有京廣、京九、寧西“三個通道”和根親文化“一個紐帶”的作用,構築中原經濟區深化改革的前沿、擴大開放的前沿和承接轉移的前沿。

  郭瑞民說,信陽將重點在特色集聚區、生態樞紐城、綠色農業谷“三個建設”上積極作為。

  建設特色集聚區。重點實施項目帶動,培育“三大基地”。在高端制造方面,重點發展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家具三大產業集群。在新型建材方面,充分發揮儲量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然保溫材料珍珠岩等資源優勢,圍繞新興節能建材產業開發,力爭用三年時間,把上天梯產業集聚區建成世界最大的新型建材加工生產基地。在綠色食品方面,重點發展茶葉加工、畜禽加工、糧油加工三個產業。

  建設生態樞紐城。信陽下一步將提升配套設施建設,強化生態樞紐功能,著力打造山水生態城市連綿帶、打造文化旅遊中心、打造商貿物流中心。

  建設綠色農業谷,這是信陽提出的一個嶄新概念。信陽有19種農副產品獲得國家原產地注冊認證保護,總量在全國地級市中位居首位,發展綠色農業有基礎、有優勢,他們將重點圍繞糧食和茶葉兩大產業,建設綠色農業谷。

  三門峽:打開西大門 建好西大門

  “三門峽要打開河南西大門、建好西大門”,三門峽市委書記李文慧說,要努力把三門峽建成中原經濟區重要支撐、區域合作示范城市和豫晉陜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城市。

  怎麼做?一是著力壯大區域綜合實力。二是著力做強傳統優勢產業,利用國家鋁及鋁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落戶三門峽的優勢,加快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著力打造鋁及鋁精深加工、裝備制造和汽車及零部件、以果蔬加工為主的食品工業三個國家級產業基地,鞏固發展能源、煤化工、黃金生產加工三個省級產業集群。三是著力做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三門峽具有比較優勢的新材料、生物產業、光伏及新能源產業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把三門峽建成中原經濟區新型工業化示范區。四是著力做優文化旅遊產業。充分挖掘我市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山水資源,以老子文化、仰韶文化、虢國文化為重點,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努力將文化旅遊業培育壯大為支柱產業,五是著力擴大對外開放,努力把三門峽建設成為豫晉陜黃河金三角地區重要的對外開放窗口和招商引資高地。

  另外,積極打造區域合作示范城市,三門峽具有重要的“承東啟西”作用。

  商丘:構築中原經濟區東部戰略支撐

  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商丘圍繞建設一個中心,即豫魯蘇皖接合部區域性中心城市;一個樞紐,即中原經濟區綜合交通樞紐;三個基地,即國家重要糧食核心區生產基地、新興工業基地、全國商貿物流集散基地的定位而著手去做。
怎麼做?商丘市市長陶明倫說,主要把握好“五做”,做牢基礎、做大總量、做優產業、做好持續、做強保障。

  做牢基礎。就是鞏固提高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快綜合交通樞紐建設,以國省幹線公路為脈絡,融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等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為一體的綜合交通運輸體係。

  做大總量。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是商丘面臨的現實問題。要積極爭取中科院新材料研發中心、電解鋁節能研發中心落地商丘,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產品競爭力。集中精力盯緊固定資產投資3億元以上工業項目,讓更多的項目落戶商丘。

  做優產業。商丘是傳統農區,二三產業發展滯後。在確保糧食產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二三產業的比重。

  做好持續。商丘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推進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商丘要加快轉型升級,每個縣圍繞一個主導產業培育產業集群。

  做強保障。廣大幹部尤其是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做表率、當先鋒。

  南陽:著力打造中原經濟區重要增長板塊

  南陽經濟發展初具規模,戰略新興產業快速成長,自然、人文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交通區位優勢日益凸現。但南陽大而不強,人均水平落後,一產比重偏高,工業化、城鎮化滯後,開放程度低,發展速度緩慢,區域競爭壓力加大。綜合分析上述因素,認真審視南陽在全局、未來發展中的地位、前景和要求,南陽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三個戰略定位,南陽市市長穆為民說:

  一是中原經濟區重要增長板塊。二是中原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南陽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和主要水源地、淮河源頭,伏牛山、桐柏山橫亙全境,生態環境優良,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技術產業基礎良好,有條件也應當在發展高效生態經濟上走在全省前列。三是中原經濟區連南啟西的開放合作平臺。南陽地處豫鄂陜三省接合部,是中原地區面向西南地區的重要門戶和對外合作平臺。

  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呢?穆為民說,創建中原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推進伏牛山、桐柏山生態建設,構建鴨河口水庫及白河流域、丹江口水庫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生態走廊,形成“兩山兩水”的區域生態框架;培育壯大中心城市,統籌推進城鄉發展。實施中心城市振興工程,加快鴨河、官莊工區發展步伐,啟動南陽新區建設,建設國家新能源、光電高技術產業基地和重大裝備制造基地。創建中原現代農業先行區和糧食主產區。打造中原經濟區對外開放新高地。(田園 張渝 劉江浩  王魯峰)

分享到:
編輯:吳捷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