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我們事業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創新是在人跡罕至的荒山原野中辟出新的道路;是在布滿暗礁險灘的浩瀚江海里探索新的航道;是在人們前所未聞或視而不見的時空中摘取新的花朵。
(二)思想解放一步,創新就會發展一步;思想超越一步,創新就會超前一步。創新是解放思想的結果,也是對思想解放成果大小的檢驗。
中原經濟區持續、延伸、拓展、深化了中原崛起戰略,正是創新的成果。
中原經濟區建設呼喚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更新,呼喚敢于創新的精神風尚,呼喚勇于創新的社會氛圍。
(三)與時俱進,應物變化。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是思路舉措的制定者和實施者,是科學發展的引領者和監督者。領導幹部思想解放到什麼程度,領導方式創新到什麼程度,發展方式轉變就會推進到什麼程度。
把握每個時期的新特點,把握創新的基點和進步的關鍵,是創新的基礎,也是轉變領導方式,促進科學發展的必需。
(四)惟有創新,才能突破自己,惟有創新,才能超越別人。
(五)建設中原經濟區需要新思考。建設中原經濟區是河南發展的必然,各級幹部必須從轉變領導方式入手,積極思考如何從最需要之處出發,準確定位、主動融入?如何按照區域經濟發展的規律,發揮優勢、合理布局?如何在建設中原經濟區的係統工程中,統籌協調、全面推進?
(六)解決當下面臨的問題需要新視野。從全球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效擴大內需,增強內生動力,是當前很多國家不約而同的選擇;從國內看,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問題迫在眉睫,各大經濟板塊已被激活,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從河南看,結構性矛盾、增長方式粗放、統籌城鄉任務重等難題迫切需要破解。
(七)河南未來發展的路徑需要新探索。我們既有區位優勢、文化優勢、人口優勢、農業和糧食優勢等,又有人口多、底子薄、基礎弱、發展不平衡的羈絆;既有好的趨勢、好的態勢、好的氣勢,又面臨著“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糧食怎麼保、民生怎麼辦”這四道難題的嚴峻考驗。越是向前推進,觸及的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阻力往往就越大。
(八)滿足人民群眾的期盼需要新作為。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群眾的需求越來越豐富,既有經濟發展的需求,又有政治民主的需求;既有社會和諧的需求,又有豐富文化生活的需求。“幹活不由東,累死也無功。”如果我們對這些不掌握或掌握不夠,領導方式的創新就失去了基礎和方向。
(九)省委書記盧展工指出,領導幹部要跟上中央決策的步伐、適應加快轉變的要求,認真研究轉變政府職能、轉變領導方式、轉變工作方法的問題,做到謀劃多一點、服務多一點、創造條件多一點、依法依規多一點、求實求效多一點,真正肩負起加快轉變的領導責任,在創新中提高領導水平。
(十)有夢想才有追求,敢冒險才有突破。創新必破舊,破舊方立新。 要打破的“框框”有哪些?
一個是“老”,因循守舊、刻舟求劍。抱著老黃歷,對付新問題;安排事情,行政命令;做好做孬,事完算了。跳不出舊思維、想不出新辦法、拿不出新舉措、走不出新路子,總想用老辦法、老經驗、老套路推進工作。結果是,工作落後,問題成堆。
一個是“怕”,畏縮不前、故步自封。怕冒風險,怕出亂子,怕擔責任,不敢越雷池一步。更有甚者,自己不敢創新,還要壓制別人。他們視敢于冒尖者為“冒失”,視打破常規者為“異類”,視富有個性者為“不成熟”,慣于“槍打出頭鳥”。結果是,阻礙探索,抑制創新。
一個是“懶”,碌碌無為、守株待兔。不了解新形勢,不學習新知識,不研究新問題,不知道抓機遇,混日子,熬資歷,盼著天上掉餡餅。結果是,貽誤戰機,喪失機遇。
一個是“浮”,本本主義、削足適履。唯書、唯上、不唯實。“本本”上說種個什麼能增收,他毀田傷農弄個爛攤子;上級號召搞開發,他徵地拆遷弄個空殼子。不看實際情況,不抓實際問題,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大腿後悔、拍屁股走人。結果是,勞民傷財,亂子不少。
一個是“跟”,東施效顰、生搬硬套。人家打鑼搞個節,咱也敲鼓弄個會。人家咋著咱咋著,跟在別人屁股後面,不動腦筋,不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善于超越,不善于創造,不善于領跑,一陣風,大忽隆。結果是,一無所獲,一事無成。
這些“框框”,其根子就在于創新意識不強、創新動力不夠、創新能力不足。
(十一)實踐證明,創新的動力來自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創新的本領源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我們要善于以創新的意識、創新的膽略、創新的思維來謀劃河南的現在和未來。
(十二)尊新必興,守舊必衰。堅持“四個重在”,破解“四道難題”,我們只有不斷地創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提高執政能力,領導方式才能如雲行雨施,自然而然,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推動各項事業不斷前進。
(十三)創新才能激發無限活力。創新不是一時衝動和憑空想象,而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理性思考和實踐探索。創新不是盲目的“無中生有”,創新精神的實質是科學精神,必須尊重規律,求真務實。
領導方式創新,“新”從何來?
從把握客觀現實中來,找出經得起實踐檢驗的辦法謂之“新”。創新必須深入基層一線、緊抓客觀現實,認識新事物,找到新辦法,解決新問題。
從解決問題的需要中來,破解未曾遇到的難題謂之“新”。“四道難題”在具體工作中表現出復雜的多樣性: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既要保證糧食安全,又要推進工業化、城鎮化;既要發展高技術產業提升產業層次,又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擴大就業……創新工作思路,尋求具體的解決辦法,一具體就突破、一具體就深入、一具體就落實,方能化劣勢為優勢,變壓力為動力。
從持續正確的思路中來,在原有思路上有所突破、有所超越謂之“新”。在繼承中豐富,在繼承中發展。河南這些年來一直在走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實踐證明這條路子是正確的,就要堅定地走下去。持續不是原樣照搬,墨守成規不是持續,推陳出新才會發展。
從敢想敢幹的宏大氣魄中來,敢破、敢立、敢闖、敢試謂之“新”。小平同志曾經指出:“幹革命搞建設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闖將。”創新最需要的素質就是敢于想別人不敢想,做別人不敢做,要善于拋開一切陳規,以全新的視角來考慮問題。放眼深圳、浦東等沿海發達地區,正是因為敢想敢幹,銳意改革,衝破重重障礙,他們才成為了市場經濟戰場的排頭兵。
建設中原經濟區同樣需要“敢為天下先”的膽識,多想辦法,多策並舉,變不利為有利、變不能為可能,千方百計把事情幹成。不為失敗找理由、要為成功想辦法,做到既要敢幹、又要會幹,趟出一條中原崛起的新路。
(十四)創新,本質在“新”,核心在“創”,需要勇氣、智慧和激情,說到底,最需要的是思想解放。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創新,說起容易,做起難。創新的第一步就是實幹,有實幹未必有創新,但沒有實幹,說一萬年也沒有創新。只有在實幹中找準問題,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才是實現創新的真正途徑。只有真正做到“轉變政府職能、轉變工作作風,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務員素質”,才能進入新狀態,達到新境界。
(十五)創新從轉變職能、不斷改革入手。
我們的領導幹部不是為做官,而是要真誠地為人民謀利益;職能部門不是“管、卡、壓”,而是要為企業、為群眾提供高質高效的服務。群眾需要的地方多服務,群眾不需要的地方少出現。彎下腰來多幹實事,把轉變職能落到實處。
(十六)創新從轉變作風、踏實服務入手。
民意如水,人民是天。改進思想作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和生活作風,求真務實,就要摒棄弄虛的、搞假的、玩空的、來飄的那一套,甘當公仆,恪盡職守,為百姓服務好,為發展服務好,為各項工作服務好。心里想著百姓,才能為百姓辦事;身子撲到基層,才能讓工作落實;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辦事,才能贏得群眾依賴,保持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關係。
(十七)創新從改進方法、注重運作入手。
立足本職,放眼全局,敢于突破行政區劃概念,跳出來看待本部門本地區的工作,就有可能進入新境界,創出新成效。創新的源頭來自基層,創新的成果要用在基層。沉下身子,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多觀察分析一些具體問題,多思考研究一些復雜問題,多探索解決一些疑難問題,通過謀劃、運作把中央制定的路線方針和省委的政策舉措與實際結合,與基層結合,落實好、貫徹好。
(十八)創新從改革體制機制、優化發展環境入手。
體制機制的創新,能夠催生領導方式的創新;領導方式的創新,又能在核心層面激活體制機制的創新。體制機制構建好了,也是發展的新優勢。創新體制機制,首要的就是創新用人的體制機制。“猛將拔于卒伍,賢相起于郡縣”。創新面前人人平等。不以權威壓制人,不以名望排擠人,不以資歷輕視人,要用“五重五不簡單”的標準,不拘 一格用人才,讓更多開拓創新的幹部脫穎而出。
(十九)創新與發展同行,創新與風險共存。創新活動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只能成功、不容失敗,必然導致不求作為、無所作為。創新領導方式,也要寬容失敗,善待失敗,才能使失敗變為成功之母,解除創新人才的後顧之憂。
(二十)踏浪碧海豪情在,又見東風卷潮來。讓我們用領導方式的創新,推動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方方面面的創新,使創新的活力充分涌流,推動中原經濟區建設的航船破浪前行。
發展無窮期,創新無止境。數英雄,還看今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