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會”採訪中,筆者發現,建設中原經濟區無疑是代表委員的“第一關注焦點”。這可以理解,2011年可謂建設中原經濟區的“元年”,能否開好局、起好步,大家都很關心。
建設中原經濟區,全省上下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已經形成了一個好的趨勢、好的態勢、好的氣勢。同時,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建設好中原經濟區,需要做的工作還十分繁雜,這其中,當務之急是要在觀念意識、體制機制上,充分做好迎接“大考”的準備。
中原經濟區的戰略大計已定,下一步的關鍵是扎扎實實地幹。怎麼幹?既要持續以往好的做法、思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又要面對中原經濟區這張新藍圖,結合當前的新形勢、新變化、新要求,堅決摒棄小富即安、小進即滿的小農意識,坐井觀天、夜郎自大的封閉意識,按部就班、因循守舊的保守意識,不斷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規律意識、創新意識、為民意識和發展意識,通過思想大解放,推動工作大發展。
體制機制決定著一個地方發展進步的動力和活力,決定著一個城市的創造力和競爭力。現在,大家對中原經濟區的期望值都很高,而要把熱切期盼化為現實美景,必須加快轉換體制機制,力避形式主義、紙上談兵,突出實踐性,注重操作性,讓中原兒女的創造力充分涌流。
破除了觀念和機制上的掣肘,中原經濟區焉有不成之理?(李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