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促進社會和諧是建設中原經濟區的基本任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首要目標,著力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妥善處理好各方面利益關係,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和諧文明的社會環境。
《綱要》文本
更多亮點
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創造條件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改善出生人口素質。切實保障婦女合法權益,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優先發展社會養老服務。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
完善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管理體制;鼓勵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提供公共服務;積極培育志願服務隊伍;建立健全矛盾調處等機制;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
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嚴格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加大查辦違紀違法案件工作力度,以反腐倡廉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關鍵詞】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
【民生故事】
11月15日上午8點20分,新鄉市新飛大道與向陽路交叉口。站完40分鐘的高峰崗,“協警”申方坤走進交通治安亭稍事休息。
申方坤上崗已經小半年了。去年6月,20歲的他從市商業學校畢業後,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今年春天,為了促進高校畢業生、城鎮就業困難群體等就業,新鄉市統籌了一批就業崗位,其中之一就是招考一批文化素質較高的年輕“協警”。
申方坤說,他很珍惜這份就業機會。但這僅是自己人生經歷的起點,學計算機專業的他,將來如果有合適的時機,希望能得到相關指導、自主創業,並且帶動更多的人實現就業,以回報社會。
【綱要表述】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發展服務業、勞動密集型產業,支持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全民創業,努力擴大就業容量。統籌抓好高校畢業生、城鎮就業困難群體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等重點人群就業工作。建設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體係。
【會下網上】
看來不培訓去學點啥,還真不行!
——“4050”農民工王志信
構建中原經濟區的話題在老鄉QQ群上談得最多,讓我萌發了回鄉創業的念頭。
——“北漂”河南人蔣林鵬
【新聞解讀】
就業乃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
這幾年,我省在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上採取了很多措施。比如,為緩解申方坤這樣的大學生就業難,大力實施了“萬企千場”招聘會、“職業指導進校園”、“崗位拓展計劃”、“三支一扶”等,幫助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為幫助困難群體就業,今年上半年就組織了就業援助招聘會1188場次,新增開發公益性崗位7.7萬個,安置“4050”等就業困難人員7.3萬人。
但作為全國第一人口大省,我省解決就業問題的壓力仍然嚴峻。2010年河南省城鎮新增需就業人員總數達到220萬人,而城鎮就業崗位約100萬個,供求缺口在100萬人以上。
參與《綱要》討論制訂的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郭軍認為,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包括進一步解放思想,更加全面開放,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大力發展服務經濟,大力發展勞務經濟;也包括堅持市場化趨向,完善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安置就業的‘三結合’就業方針;還包括統籌城鄉就業,開展勞動力職業培訓,增進和提高勞動力創業與就業能力等。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建設中原經濟區、緩解就業壓力的撬桿,就在于大力發展扶植微型企業,促使更多的人創業,通過增加雇員解決就業問題。
這意味著在中原經濟區的未來發展中,我們將會造就更多機會,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就業,更靈活、更主動、更有效地促進河南勞動力的就業與發展。
構建生活“安全網”
【關鍵詞】完善社會保障體係
【民生故事】
從今年7月起,鄭州市林山寨辦事處低保戶燕留根一家三口,每月多領到了45元錢的低保補助。
燕留根身患殘疾多年,妻子有間歇性精神病,兒子還在上初中。作為低保戶中的“零收入”家庭,一家老小的吃穿用都要從低保中出。
這幾年,我省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逐年提高,燕留根一家是直接受益者——去年每人每月漲了25元,今年又漲了15元。
燕留根現在最擔心的是自己在郊區農村的父母。父母年老多病,“吃低保”的自己無力贍養,老兩口的養老問題是他的“心病”。
【綱要表述】
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係建設。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完善實施城鎮職工和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體係。
【會下網上】
對農民來說,尤其是落後地區的農民,養老問題是壓在每個人心中的一個大問題。希望新農保能盡快惠及每一位父老鄉親!——新浪網網友
【新聞解讀】
剛剛出臺的《中原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沒有忽略像燕留根這樣的弱勢群體。
“完善體係、擴大覆蓋、提高統籌”,在認真研讀完綱要有關內容後,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的劉振傑給出了這樣的理解。他認為,這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在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中所秉持的“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理念,和對保障與改善民生的重視,將會有更多的財力物力投入到社會保障體係建設中去。
健全的社會保障體係,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社會運行的“穩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調節器”。即將過去的“十一五”,是我省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最快的時期。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經過連年調整,水平翻了一番。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逐年提高。新農保試點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盡管我省社會保障體係已初步建立,但還存在不少問題,與人民的期盼還有不小差距。《綱要》因此對完善社會保障體係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完善實施城鎮職工和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大力發展慈善事業……
對像燕留根一樣的殘疾貧困居民,《綱要》特別提出: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體係。實際上,就在9月底,我省已在部分市縣率先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體係和服務體係建設。而備受矚目的我省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第二批試點工作于上月在22個縣(市、區)啟動,預計到2012年,我省新農保覆蓋人口達到50%以上,2015年達到全覆蓋。
到那時,燕留根年邁的父母每月都能無償領取到基礎養老金,切實享受到新農保帶來的實惠。
著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
【關鍵詞】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
【民生故事】
前不久,舞鋼市武功鄉劉莊村村民劉耀先的兒子劉正威,因腮腺炎引發腦炎赴平頂山一五二醫院就診。出院時,劉耀先在醫院大門口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結算處只刷了一下醫療卡,就辦完了醫療費的報銷手續。
要是在去年,像劉耀先這樣在舞鋼市以外的醫院看病,出院時自己要先墊上醫療費,然後復印病歷、出院證等一套手續,待回舞鋼市後交給該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辦公室。該辦公室審核後,再向市財政申請撥付報銷的醫療費。患者家屬前後至少得跑兩趟,等待將近一個月時間。
【綱要表述】
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增加財政投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優先滿足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舉辦醫療機構,滿足群眾多樣化醫療衛生需求。
【會下網上】
現在不少醫院都是用檢查費代替以藥養醫,最簡單的檢查都要上百塊。檢查完了後,才會開藥。公立醫院盡快改革吧! ——網友“牛建軍”
【新聞解讀】
今年8月,舞鋼市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一卡通”新機制,劉耀先父子只是受益者之一。
在我省,目前已有26個省級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與130多個縣(市、區)開展了即時結報,一部分地區還推行了省轄市間跨區域直補。這是新農合的又一項惠民政策。
十一五時期,我省醫療衛生發展成績顯著。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新農合參合率分別達到89.9%、90%、96.51%。
但與此同時,我省醫療衛生服務仍然存在著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配置不均衡的問題,尤其是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還比較突出。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科學發展的出發點落腳點,而實現人人“病有所醫”,就是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的“民生”之一。《綱要》從基本醫療保障、醫療衛生服務、基本藥物、醫療人才培養等幾方面,對我省醫療衛生事業改革指明了發展方向。其中“健全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係”、“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舉辦醫療機構”等等表述,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周全德認為,是著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良方”。
讓法治陽光照耀普通百姓
【關鍵詞】加強民主法治建設
【民生故事】
來自商丘睢縣的小夥子路東亮一直關注著當年《河南省工傷保險條例》的審議過程。小路初中畢業後就在外打工,主要在建築工地幹活,多次看到一起幹活的工友受傷而得不到賠償。2006年11月底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工傷保險條例草案時,他就報名參加了旁聽,過後還熬夜寫了9頁的建議。2007年10月1日,《河南省工傷保險條例》開始實施。小路激動地說:“以後打工再也不擔心受傷沒錢治了。”
事實上,近年來,我省立法工作不斷加快,並呈現出“開門立法”和“關注民生”兩個最突出的特點。那些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交通、供水、供氣、“菜籃子”、“米袋子”等問題,受到格外的關注。
【綱要表述】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結合,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妥善處理好各方面利益關係,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擴大立法民主,拓寬公民對立法執法工作的有序參與。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努力做到嚴格執法、文明執法、公正執法。
【會下網上】
“有民主法治的保障,我們農民就吃了一顆‘定心丸’,可以一心想著如何致富了。”
——扶溝縣農民李琴英
“加強民主法治建設,讓法治陽光照耀每位普通百姓!。” ——網友“方劍”
【新聞解讀】
近年來,我省大局平安穩定,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民主法治進程加快。與此同時,在一些領域和方面依然存在不公平、不公正問題,引發一些社會不和諧現象。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運慧認為,《綱要》提出“加快民主法治建設”,將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堅強的法治保障。
首先,要民主立法,保障民生。立法要從“工具法”、“管理法”向“權利法”、“服務法”進一步轉型,契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關注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其次,要通過依法行政贏得民心。政府部門所有行政行為都要于法有據、程序正當。全面推進政務公開,讓老百姓清清楚楚地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錢、辦了什麼事,依法保證全體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
第三,要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運用司法手段,依法保護公民的一切合法權益。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時,也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不能以侵犯公民合法權益為代價,要讓公民通過民主法治的建設,享受改革發展帶來的成果。( 屈芳 李東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