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話特別有味道”(組圖)
賴聲川昨日在話劇《寶島一村》見面會活動現場
8月16日和17日,由臺灣表演工作坊、央華文化、河南交通廣播主辦的話劇《寶島一村》將在河南人民會堂上演。昨日,該劇導演賴聲川提前來到鄭州,舉辦創意分享會暨話劇《寶島一村》見面會。儘管被譽為“臺灣現代劇場之父”,但賴聲川謙稱自己其實只是一個“工匠”。在前往見面會的機場大巴上,賴聲川接受了大河報的獨家專訪,寄語大河報讀者,“希望大家來感受劇場的魅力”,了解“你可能陌生的《寶島一村》文化”。
因為導演一部劇很早就想來鄭州
第一次來鄭州,街邊的法桐、路過的建築、行人的口音,都像摩爾密碼一樣,在賴聲川靜靜的觀察與思考中輪番被吸納、破解、翻譯,形成他對鄭州的點點滴滴的文化印象。雖然此前從未來過河南,但賴聲川告訴記者,他對鄭州其實有一種別樣情懷:“我對鄭州的情懷來自於1989年導演的那部劇—《那一夜,我們只説相聲》,因為主演李立群是河南人,劇中一幕他出逃探親的戲,就是和弟弟約在鄭州機場見面,最後二人因誤會輾轉從鄭州車站到鄭州機場,那一段很有意思。其實我想來鄭州很久了,感覺在鄭州一定可以感受很多不一樣的東西。”
而在賴聲川的話劇《寶島一村》中,這部以臺灣眷村文化為背景的舞臺劇,也讓他生發許多關於河南的回憶。“因為臺灣的眷村裏面有很多河南人。我們團裏的一個演員,她的奶奶也是河南人,她在《紅色的天空》裏,用河南話説了一句‘我活著’,我覺得特別有味道。後來在香港這段話用粵語講出來,變成‘我沒有死’,我覺得味道就沒有了。”
“實地來了一趟河南,我覺得應該在劇中再加一些河南元素吧。”賴聲川笑道。
因為聚焦一段史讓觀眾感動
《寶島一村》講述的是多年前從祖國大陸來到臺灣的一群人,他們落地生根形成“眷村人”的悲歡離合。作為一部聚焦已經在逐漸消失,卻有著深重歷史意義的眷村文化的話劇,《寶島一村》自2006年首演以來,已經演出170多場,林青霞都看得“看得如癡如醉,時而感傷時而欣慰,有時大笑,有時哭得抽泣;淚還沒幹又破涕而笑”。
“眷村歷史是一段‘族群融合’的特殊歷史,所以大陸人民更渴望了解他們的親人是如何挨過那段背井離鄉的最困難的時光的。”賴聲川告訴記者,在2010年第一次來到廣州演出時,自己心裏很沒底,但是當看到那麼多觀眾那麼投入地觀看,最後十分鐘自覺起立鼓掌時,自己才開始明白,“大陸觀眾對臺灣這段歷史完全是空白的,想著去臺灣是過美好的日子了,結果沒想到是這麼辛苦,他們看到戲還是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