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台商投資重點轉向海西 戰略性産業是重點
在前不久舉行的第四屆海峽兩岸商會經濟論壇上,來自兩岸的各界專業人士和行業精英共聚泉州,各抒己見,為兩岸經濟合作的進一步推進獻計獻策。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劉旭、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張冠華、臺灣中小企業總會人力發展部營運長舒嘉興等分別在論壇上做了主題演講。
劉旭:臺商轉向投資海西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劉旭認為,未來幾年,是兩岸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兩岸可以發揮各自優勢,開創經濟合作的新局面。他説:“十二五時期大陸釋放出巨大的消費能力,未來擴大內需,將給臺商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更好的投資回報。”
他認為,全球經濟形勢動蕩的大環境下,兩岸只有加強合作,才能達成共贏局面。他説:“兩岸經濟合作機制開始確立,包括以ECFA為代表的貿易投資自由化機制,以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産業合作機制,和以海西區為前沿的區域合作機制三個機制的確立,標誌著海峽兩岸經濟進入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時期。”
在投資熱點上,劉旭認為,臺商在大陸投資的兩大轉變:投資方向和投資區域的轉變。投資方向從低附加值産品轉向高素質産品。投資區域由沿海地區轉向海西區、環渤海以及中西部人口密集的城鎮加大投資力度,積極拓展和拉動當地消費市場。
他説,隨著兩岸貿易持續擴大,兩岸産業合作前景廣闊,大陸對臺投資也有望快速增長。他説:“臺灣將技術、知識等方面的優勢導入大陸,推動大陸産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大陸發揮則市場優勢,為臺灣産業發展提供市場空間,促進臺灣優勢産業的形成。以此形成兩岸産業鏈的合理佈局與分工,加快資源整合,提升兩岸在世界産業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張冠華:戰略性産業是重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張冠華建議,以製鞋行業為例,中小企業要從外銷到內銷、從代工到自主品牌、從低端到高端、從製造到服務從粗放經營到精細管理轉變。“通過這些轉變,掌握市場主動權,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增強抗風險能力。”
他分析,在兩岸中小企業發展特點上,大陸與臺灣擁有兩個共同點:中小企業佔全體企業比重高,均為兩岸就業的主要提供者;産業佈局主要集中于服務業。而差異在於:臺灣島內中小企業更多呈現內需型特徵,大陸尤其沿海地區中小微企業卻是出口的主力。臺灣中小企業在經營管理、企業壽命等方面強于大陸中小企業,而大陸中小企業則擁有廣闊的市場資源。
在外部環境上,後金融危機時期,兩岸同時面臨著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需求增長趨緩、全球需求結構再平衡的調整深化、全球産業進入新的變革與調整時期等共同問題。除此之外,大陸與臺灣中小企業還面臨各自經濟發展過程中遭遇的個性化問題。例如大陸面臨人力成本上漲、生産經營成本劇增、融資難問題等困境;臺灣面臨原材料成本上漲、市場需求萎縮、産品售價下滑等等。
“新形勢下,兩岸中小企業合作也迎來了很多機遇。未來,新興戰略性産業將是兩岸産業合作的重點領域。”他説,兩岸中小企業應將優勢互補、雙向投資、分工協作、平臺建設四個方面作為重點。臺灣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強、管理水準高,而大陸中小企業有市場資源,加強合作有利於共同開拓市場;臺灣中小企業主要以配套廠商角色追隨大企業投資,大陸中小企業赴臺投資,則能夠通過利用島內優質人力、技術資源,提高自身競爭力,推動兩岸中小企業形成專業化分工協作。
舒嘉興:中小企業要創新突破
臺灣中小企業總會人力發展部營運長舒嘉興表示,在全球經濟受到危機影響的時候,臺灣一樣被牽連,也處於困境之中。他認為:“現在的臺灣中小企業起碼面臨著來自六大方面的壓力:政策、資金、人才、技術、市場和經營能力。”
目前,臺灣中小企業的輔導體系有6個:經營管理、互助合作、創業育成、品牌提升、諮詢管理、財務融通。而每一項體系的策略目標都是十分明確的。這些做法是為了營造中小企業創業、創新、發展的環境,促進就業增加與地方經濟活絡效益。
他認為,輔導體系未來發展應以中小企業發展需求為出發點,配合政府組織調整與業務分工,參考主要國家發展路徑,充分響應社會變遷趨勢。現階段,臺灣中小企業發展的急切需求在於財務融通、市場行銷、技術紮根、經營管理與勞工就業,這些仍然是中小企業現在與未來輔導的主要需求類型。
2012年後,輔導體系將原有輔導業務整合為包括生産與服務作業管理、經營能力提升、市場行銷服務及創新加值在內的四項體系,並且新增人才培訓與因應重大衝擊兩個體系。
[責任編輯: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