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紀唸經濟特區30週年 廈門建兩岸交流前沿平臺

2010年08月24日 09:21:00來源:人民日報

  即將邁進“而立之年”的廈門經濟特區喜事連連:不久前,國務院批准將廈門經濟特區由廈門島擴大到全市,廈門特區一夜間“長大”了12倍,並獲准建設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日前,福建省委作出部署,積極構建廈(門)漳(州)泉(州)大都市區,加快推進廈漳泉同城化。廈門這個昔日的海島小城,變為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海峽西岸文明和諧的中心城市。

  廈門特區從誕生之日起就擔負起雙重使命:既要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窗口和排頭兵,又要成為中央對臺政策和發展兩岸關係的試驗田、窗口和排頭兵。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于偉國説:“廈門一方面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另一方面先行先試、善破善立、又好又快地發展,初步形成了生産穩健發展、生活富裕安康、生態優美宜人的科學發展模式。”

  1989年和1992年,廈門先後獲准設立杏林、海滄、集美3個臺商投資區。1994年,廈門頒布實施了全國第一部地方性涉臺法規——《廈門市臺灣同胞投資保障條例》,激發了臺商的投資熱情。迄今,全市累計批准臺資項目3600多個,合同金額近100億美元,實際到資約70億美元,佔全市引進外資總量的三成,而且衍生了3/4的在廈臺企到大陸其他地區擴大投資。

  經貿、文化、教育……廈臺各領域的交流越來越多。截至目前,廈門已連續舉辦14屆對臺商品交易會,率先設立零關稅臺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率先開展海上試點直航、廈金“小三通”、空中直航等;率先開展兩岸基層政黨、市縣政府和各界之間的參訪等。

  勇於突破常規,打破框框,廈門在眾多領域進行改革探索,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廈門率先實施國企改革;最早取消專業化行政管理機構;最早開展利改稅、政企分開試點;最早放開市場、取消計劃供應,率先開闢生産資料市場、産權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第一個利用外資修建機場。

  30年來,廈門全市GDP年均增長17.2%,位居全國前列;每平方公里GDP超過1.1億元,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率比GDP高出約3個百分點,品質和效益顯著提升。廈門堅持讓廣大人民群眾共用改革開放的成果,基本建立了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走在全國前列;陸續投入約120億元用於社會保障性住房建設,在2010年以前建成約3.8萬套,解決所有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難。

  廈門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産值比特區建設前增長100多倍,但萬元GDP綜合能耗僅為全國平均水準的一半,連續兩次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還榮獲了“聯合國人居獎”。目前,廈門正在加快推進島內外一體化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城鄉規劃建設、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 (記者蔣升陽)

 各地涉臺活動   新聞排行  地方快訊

[責任編輯:石宏]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