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我們的節日·中秋——厚植兩岸親情” 在築臺胞走進貴陽孔學堂知行尋根

2025-10-10 10:22: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中國臺灣網10月10日訊 10月6日,中秋佳節,以“賡續陽明文脈 厚植兩岸親情”為主題的知行尋根活動在築舉行。活動邀請到十余名在貴陽學習、工作和生活的臺灣同胞走進貴陽孔學堂,通過一場沉浸式的文化探訪與體驗,感知中華文化“知行相須”的實踐智慧,共敘血脈相連的兩岸親情,築牢民族與文化認同的根基。
臺胞們紛紛面向孔子像恭敬回禮。(中國臺灣網發)
  活動伊始,在築臺胞沿著欞星門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是高達9.28米的孔子像,肅穆莊嚴。工作人員詳細解說道:“9月28日是孔子誕辰,雕像所行的正是古代相見禮中的‘大揖禮’。”聽到這里,臺胞們紛紛面向孔子像恭敬回禮,並恍然大悟:“原來臺灣的教師節定在9月28日,正源于此!”
  穿過大成門,大家行至開闊的禮儀廣場。工作人員詳細闡述了孔學堂與傳統孔廟的異同:它繼承了中軸線布局與核心建築規制,但孔學堂的“明倫堂”和“六藝學宮”則更加強調研修、教化、傳播的“學堂”屬性。
  步入大成殿,殿內陳列著從山東曲阜拓印而來的四塊匾額——“生民未有”“斯文在茲”“聖集大成”“萬世師表”,以及孔子座像,無不昭示著儒家道統的綿延與崇高。另外,據講解員介紹,孔學堂精心設計的333級臺階,寓意著儒家追求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境界,而歷史上被公認的聖人,只有孔子與王陽明二位。
臺胞們在孔子展覽館藏參觀。(中國臺灣網發)
  在孔子展覽館,在築臺胞通過豐富的文物、詳實的文字,以及“鐘鳴鼎食”的場景再現,深入了解了孔子所處的時代與其波瀾壯闊的一生。互動電子編鐘、模擬泗水講學場景等現代化展示手段,讓歷史變得可觸可感。大家還駐足對比欣賞吳道子與明代畫家筆下的孔子像,領略不同時代對聖人風貌的藝術詮釋。
  隨後,眾人移步至陽明館。“臺灣也有陽明山!”一進入館內,熟悉的名稱瞬間拉近了距離,也引發了大家的熱烈討論。在這里,大家沿著時間軸線,探尋了明代大儒王陽明在貴州的足跡——從玩易窩的沉思,到陽明洞的悟道,再到龍崗書院、文明書院的講學。陽明先生“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學思想,及其在黔地留下的寶貴文化財富,深深吸引著每一位參訪者。
  此次深度文化尋訪,讓在築臺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更加具體而深刻的體認。來自貴陽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的徐子茵分享道:“多年前我曾來孔學堂參加過祭孔大典,但這次文化尋訪讓我係統了解孔子和王陽明兩位聖人的生平與思想,讓我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認識,也讓我感到非常驕傲。王陽明的足跡留在了貴州,以後有機會我還想再來。”吳玉婷感慨地說:“這次來孔學堂參加中秋活動,收獲蠻多,也很漲知識。希望孔學堂能持續舉辦更多的活動,讓我們有更多機會親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臺胞們在陽明館合影。(中國臺灣網發)
  文化尋根之旅的後半程,在築臺胞融入了貴陽孔學堂2025(乙巳)年中秋節活動的熱鬧祥和中。活動現場設置了豐富多彩的非遺手作體驗項目:精巧的纏花技藝、寓意團圓的花燈制作、驅邪避疫的香囊制作、充滿地方特色的地戲面具繪制、應景的冰皮月餅制作……大家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在親手實踐中感受中華傳統工藝的魅力,體味中秋佳節所承載的家庭團圓、社會和諧的文化內涵。
  據了解,作為國臺辦授牌的“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貴陽孔學堂自2014年以來,始終充分發揮儒學文化資源優勢,成為黔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從海峽兩岸標準草書交流到本次知行尋根之旅,孔學堂不斷創新交流形式,深化交流內涵,持續推動築臺兩地文化交流向上向好發展,為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貢獻力量。(中國臺灣網、貴陽市臺辦、貴陽孔學堂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