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聖地巡禮 青春逐夢——“信天遊”2021台灣師生黃土文化研習營綜述

2021-05-26 09:1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開營儀式(圖片來源:陜西省臺辦)

  台灣網5月26日訊 文化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為了讓在陜臺灣師生觸摸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脈,領略黃土文化深厚的內涵,感知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在“五一”勞動節和“五四”青年節收穫別樣的節日體驗,5月1日至4日,陜西省臺辦主辦了“‘信天遊’2021台灣師生黃土文化研習營”。此次活動,以紀念中國共産黨建黨100週年為主題,將中華民族根脈文化與中國革命紅色文化相結合,邀請了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大學、西安美術學院、西北政法大學、西安思源學院等高校的在陜臺灣籍師生共同參與。通過開展研習營活動,增進了在陜臺籍師生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加深了對大陸發展道路、發展成就和發展前景的認識。

  黃陵祭祖,慎終追遠

  5月1日,研習營一行抵達黃帝陵,祭拜人文始祖——軒轅黃帝,觸摸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脈。

  黃帝陵位於延安境內黃陵縣城北的橋山之巔,山上古柏參天。“黃帝崩,葬橋山”,一句千古傳誦的史料記載,使黃帝精神成為感召天下、凝聚四海的一面旗幟。2015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陵期間,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將黃帝陵設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成為西北首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

  拜軒轅,祭始祖。在祭祀典禮上,主祭人面向黃帝陵宣讀祭文,各校臺生代表上香祈福,獻花致禮,低首鞠躬,他們將對祖先的哀思和對生活的期盼都融入在那一縷縷香煙之中。飲水思源、尊宗祭祖,通過拜謁黃帝陵,臺灣師生深入了解了皇帝文化的深厚內涵,切身體會到“炎黃子孫不忘本,兩岸兄弟一家親”。

  來自西北工業大學的王淳旭同學説:他在本次旅程中最期待的、印象最深的、最喜歡的就是黃帝陵。黃帝陵是一個民族的起源和象徵,黃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或許兩岸在意識形態上有所不同,但是在血緣上是分不開的。臺灣和大陸同文同種,擁有著共同的祖先。

  參訪延大,一葉知秋

  5月2日上午,研習營一行參訪延安大學。在延安大學校史館裏,通過聆聽講解,營員們了解了延安紅色革命歷史,感知了新中國教育的發展歷程和共産黨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對祖國大陸教育事業的發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

  來自西北大學文化與遺産學院的大二台生許渝閔對於本次參觀深有感悟,她説:在臺版的課本中,對延安的紅色革命史所提甚少,大部分臺灣人對延安幾乎完全不了解,僅認為延安是中國共産黨萬里長征的終點,是個老革命根據地。參訪延大,讓營員們領略了中國那段艱難困苦的發展歷程,也看到了延安大學這些年的發展變化,為陜臺師生打開了研究陜北延安革命根據地歷史的大門。從延安大學出來,大家紛紛表示,參訪活動讓每個人的心中都對革命先輩以及這個紅色城市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他們才開始真正了解延安。

  回望歷程,震撼心靈

  5月2日下午、5月3日下午,研習營一行先後參觀了棗園、楊家嶺和寶塔山革命舊址,體驗了《飛越延安》科技中心,全方位感受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

  在參觀楊家嶺和棗園革命舊址時,營員們以一件件物品和一張張照片為媒介,重溫那段紅色歷史,重現那段救國救民的歲月。“幾回回夢裏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登上寶塔山,營員們認真傾聽講解,用心品味中國革命的不易,認真體會詩人的情真意切,切身領悟寶塔山在中國革命史上的文化內涵。

  電影飛越延安以全景4D的形式,帶領所有人從無人機航拍的角度俯瞰整個延安,讓大家對延安有了一個全面認識。西安美院的賴睿淇同學表示:飛越延安是一個很棒的體驗,延安早已褪去了它黃土滿天飛的舊貌,如今是一個充滿現代化氣息的新型城市。

  西北政法大學的吳博雅同學走過三大革命舊址後感慨:“參訪完革命聖地,我真正了解了延安的革命文化,老一輩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付出生命的代價,才有了現在和諧穩定的社會。”

與腰鼓表演者合影(圖片來源:陜西省臺辦)

  盡覽風情,傳承文化

  5月3日上午,研習營一行進入安塞文化館觀賞安塞腰鼓與陜北民歌等陜北特色民俗表演,領略了別樣的黃土文化。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育一方文化,這恰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當地特色民俗表演極具地方親和力,安塞腰鼓與陜北民歌剛勁粗獷,充分展現了黃土高原民風豪放樸實的特徵。看完當地的腰鼓和民俗表演後,在場的同學都積極向老師學習鼓法,西北政法大學的吳博雅同學和西安美術學院的李冠興同學親身體驗了牛皮大鼓的打法。陜北剪紙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安塞剪紙單純質樸,傍晚時分,觀看了各種剪紙作品,臺胞青年現場創作,用一把小剪刀和一方大紅紙,剪出了幾個作品,現場氛圍熱烈不已。

  對於腰鼓,西北大學的朱玥宜同學説:“欣賞完腰鼓表演,被表演者的熱情與氣氛深深感染。實際體驗了腰鼓,綁上腰鼓的一瞬間有種特殊的感慨,感受到了樸實文化的博大和厚重。”對於剪紙,西北政法大學的吳博雅同學説:“剪紙版的清明上河圖,整副作品沒有斷口,高超的手藝令人驚嘆,我們年輕一輩要把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下去。”

  民間藝術極具特色與魅力,真正的文化交流不是文化灌輸,而是像黃土文化式的無形吸引。在整個行程中,民間藝術的參與和體驗最具帶動力,全體師生都參與其中並樂在其中。在新時期的今天,它已成為與臺灣青年溝通交流的重要載體。

  黃河攬勝,愛我中華

  5月4日,研習營一行抵達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鄉,觀賞了被譽為“天下黃河一壺收”的黃河壺口瀑布,直觀感受母親河的磅薄氣勢,感受中華民族的象徵!

  黃河被譽為“中華魂”!“黃河大合唱”在抗日戰爭期間家喻戶曉,雄渾旋律激勵了無數熱血男兒血灑疆場。黃河精神,就是中華民族一往無前、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欣賞母親河之後,有同學説:“壺口瀑布之行,可以感受到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奔涌氣概,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另有同學感嘆:“我們的母親河是何等的雄偉壯闊!只有站在這裡,才能真正感受到母親河的博大。一個外出的遊子,只有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才能體驗到母愛式的寧靜和幸福。”

  閉營儀式恰逢五四青年節,臺灣師生們紛紛表示:在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年之際,我們去踏尋紅色足跡,感受陜北老區厚重的歷史文化,感受新時代經濟高速的發展變化,今年過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青年節。無奮鬥不青春,讓我們臺灣青年擁有正確的認知,踏著中國共産黨前輩們的足跡,追尋前輩的腳印,為實現祖國新的繁榮與統一貢獻自己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四十週年紀念會上指出:國家的希望、民族未來在青年。兩岸青年要勇擔重任、團結友愛、攜手打拼。我們熱忱歡迎臺灣青年來祖國大陸追夢、築夢、圓夢。兩岸中國人要精誠團結,攜手同心,為同胞謀福祉,為民族創未來。研習營閉營時,西安交通大學臺生張佳玉展望自己的夢想:“期許自己在未來,能成為一位為祖國統一貢獻自己力量的中華青年”。(台灣網陜西省臺辦通訊員 張潔 實習生 西北大學盧鈺榮、陳佳鑫)

黃帝陵合影(圖片來源:陜西省臺辦)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