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經濟融合 聚力人文交融 不斷開創濟南市對臺工作新局面 ——改革開放40年來濟南市對臺工作綜述
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時任)為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授牌。(圖片來源:濟南市臺辦)
台灣網3月13日濟南訊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緊接著全國人大常委會于1979年元旦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闡明統一中國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並提出了結束兩岸軍事對峙、開放“兩岸三通”、擴大兩岸交流等方針。禁錮臺灣海峽的堅冰被打破,兩岸交流隨之蓬勃興起,澎湃向前。
作為兩岸交流的組成部分,濟南與臺灣的交流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淺入深、由點及面,保持和深化了兩地各領域獨具特色、雙嚮往來、常態合作的良好態勢,取得了纍纍碩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濟南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對臺工作重要思想為指引,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積極發揮區位、科技、産業、人文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加強濟臺産業合作,擴大兩岸民眾共同利益匯合點,實現互利雙贏;加強社會各領域的廣泛接觸,通過兩岸民眾面對面溝通,心與心交流,促進心靈契合,濟臺交流合作不斷譜寫新的篇章。
濟臺經貿合作成果豐碩
截止目前,濟南市累計批准臺資項目818個,總投資36.8億美元,合同臺資22.4億美元,現有臺資企業300余家。濟南臺資企業投資規模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有30余家,其中5000萬美元以上有10余家。1999年成立了濟南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目前會員有130余家。
多年來,濟南市圍繞深化與臺灣經貿合作,積極搭建濟臺産業和企業的交流合作平臺,舉辦了濟臺電子資訊産業交流會、金融論壇、溫泉産業論壇、中小企業合作交流會、青年創業發展合作論壇、臺灣名品展和新舊動能轉換重點園區推介會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經貿交流活動;積極推動與臺灣行業協會的交流互訪,與臺灣工業總會、商業總會、電電公會、工商建研會等幾十個行業機構和組織建立了密切的聯繫;積極推動臺灣園區建設,設立國家級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1家(天橋區),山東省臺灣工業園3家(高新區、章丘區、濟陽區),山東省臺灣農業園2家(平陰縣、濟陽區),山東省海峽兩岸溫泉基地1家(商河);積極優化臺資企業營商環境,依法維護臺胞臺企合法權益,開展了臺資企業走訪季、涉臺案件集中調處季、臺資項目推進年、法律服務進臺企、平安臺企創建等活動。
濟臺各領域交流廣泛深入
加強兩地文化交流,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建設共同精神家園。為促進兩岸學術及文化交流,展現歷史文物原貌,臺灣法鼓山文教基金會將流失海外多年的濟南市四門塔阿閦佛石雕佛首送回濟南,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充分發揮省會城市的引領作用和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精心組織濟臺之間各領域、各層次交流,“齊魯風 兩岸情”臺灣優秀中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和諧中華 海峽兩岸經典文化推廣會演”、“仁愛 公益”臺灣青年志工公益交流夏令營三大系列品牌活動亮點突出,兩岸聯合祭孔、濟南—臺灣城市文化旅遊交流周、“兩岸同曲 齊魯情”曲藝研討會、茶文化論壇、“濟南基隆鄰里節”等活動特色鮮明,濟南臺灣中學生共沐儒風夏令營、“相約臺灣”濟南中學生赴臺國學實踐夏令營、濟南臺灣高級中學校長研討會、海峽兩岸青少年論語書法比賽、海峽兩岸青少年中華經典徵文大賽、海峽兩岸暨香港中學生文藝營等青少年交流活動影響廣泛,兩岸累計有上千所學校,10余萬師生參與活動。
四門塔佛首回歸。(圖片來源:濟南市臺辦)
積極加強濟臺基層交流,促進親情融合,增進民族認同。以社區、學校、濟南市臺屬聯誼會為載體,創建了“濟南-基隆鄰里節”對臺基層工作品牌,開展豐富多彩的兩岸親情攝影展、講訴兩岸親情故事以及臺胞臺屬聯誼座談等系列親情活動。與臺灣區、裏、社區發展協會、家庭及山東同鄉會等共簽署交流合作協議32個,濟南市7個基層街道、社區和學校被獲批“山東省海峽兩岸交流示範點”。
85歲臺胞張繼孟老人回到濟南與老伴團聚。(圖片來源:濟南市臺辦)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兩岸一家親,兩岸同胞的交流往來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濟南市將持續推動對臺各領域交流合作向更高層次發展,不斷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為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濟南-臺北首航。(圖片來源:濟南市臺辦)
濟南臺灣工業園揭牌。(圖片來源:濟南市臺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