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時代兩岸關係走勢如何?兩岸學者在四川進行思想交鋒

2018年06月26日 10:10:00來源:台灣網

兩岸專家學者座談交流。(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台灣網6月26日成都訊 6月23日至24日,以“新時代兩岸關係走勢與展望”為主題的第三屆兩岸關係天府論壇在四川成都都江堰市舉辦。此次論壇邀請了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臺灣政治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廈門大學、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等兩岸關係研究領域的60多名專家圍繞論壇主題和“涉臺外部環境變化與兩岸關係走勢”、“民族復興前景下臺灣社會治理及民意走向”和“兩岸經濟社會交流合作的前景與作為”等議題展開熱烈討論,其中,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成為專家學者們關注的焦點。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教授周志懷認為,有利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戰略環境將持續發生深刻變化,推進國家完全統一正處於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他還認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成效將會逐步顯現。“31條措施”一經發佈,立即在島內引起強烈共鳴。惠臺措施的蝴蝶效應將會不斷擴大,這會有助於增強臺灣民眾的獲得感。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紅認為,在融合發展的實踐中,兩岸宜遵循“先經濟社會後政治安全,先單向後雙向,先局部後整體,先易後難”的路徑,不斷豐富兩岸融合發展的內涵。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殷存毅建議大陸政府提供激勵體系,鼓勵臺資企業轉型升級。現場,殷存毅著重談了“臺資企業轉型升級狀況”。他看來,面對經營環境的急劇變化,臺資企業的回應大致分為三類:有的採取積極措施,打造自有品牌,經營通路和技術轉型;有的採取保守轉移方式,主要靠改變投資地來維持成本優勢,如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投資;有的則被迫減産或關場。

  “2011年大陸的‘十二五規劃’倡導以擴大內需來克服金融危機的衝擊,臺資企業視之為轉型契機。”殷存毅説,為了獲得轉型升級的資金支援,以及深化與大陸的合作,部分臺資企業開始在大陸資本市場申請上市,這類轉變在昆山表現得比較突出,昆山還成立了臺資上市企業聯盟。最後,為幫助臺資企業轉型升級,他建議政府提供一個合理的激勵政策。

  臺灣學者、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執行長陳德升則建議,在兩岸融合發展實踐中,大陸應強化臺灣40至60歲年齡層民眾的功能性互動與網路連接;強化臺商轉型升級扶持,同時連結臺商在臺社會功能;落實政策、市場與中下層社會治理互動與連接。

  臺灣“中研院”政治所副研究員蔡文軒認為,“31條措施”實施後,未來兩岸間企業與專業人才的往來將更為密切,臺灣對大陸的“經濟依附”亦更為加深。“總之,未來兩岸經濟社會交流的前景與展望將繫於‘融合發展’理論的實踐,若取得重要成果,將可能依此擴大至與臺灣方面其他層面的交流。”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趙建民認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趨勢越來越密切。趙建民很喜歡川菜,來川不下10次。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他就開始與四川社科院交往。這次,他在來四川的航班上,翻看了該航空公司的航線資料,他發現該航空公司往返大陸與臺灣的航線有34條,而去其他國家的國際航線普遍僅有15條左右。他頗為感觸,並認為這反映出了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趨勢越來越密切。

  趙建民表示,隨著“31條措施”的實施,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將越來越密切,同時這也是兩岸民意所向。他認為,“31條措施”涉及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方方面面,將逐步鬆綁臺資企業在大陸從事商業活動的管制,“大陸適時給臺灣人才提供就業發展機會,以大陸市場之大機會之多,對臺灣年輕人將産生磁吸效果。”

  兩岸關係天府論壇如今已經舉辦三屆。趙建民從第一屆就開始參加。他説,這些年活動越辦越好,匯聚的能人志士也來越多,形成了一場場觀點交鋒盛宴。(台灣網、四川省臺辦聯合報道)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教授周志懷作主題演講。(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執行長陳德升作主題演講。(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仇開明作主題演講。(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輔仁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作主題演講。(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嚴安林作主題演講。(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李振廣作主題演講。(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趙建民作主題演講。(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殷存毅作主題演講。(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作主題演講。(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唐永紅作主題演講。(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東吳大學政治係教授謝政諭作主題演講。(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臺灣“中研院”政治所副研究員蔡文軒作主題演講。(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責任編輯:趙苗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