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專家相聚西南交大 共議“海綿城市與生態轉型”

論壇現場。(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5月18日成都訊 日前,“海綿城市與生態轉型”2016海峽兩岸專家論壇在西南交通大學舉行。
此次論壇是西南交通大學120周年校慶重要學術活動之一,圍繞海綿城市與生態轉型的議題,中規院城鎮水務與工程研究分院院長張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劉海龍,以及臺灣大學水利專家李鴻源、臺灣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姚昭智,臺灣大學園藝景觀係教授吳思節、李孟穎,臺灣大學水工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邱昱嘉等多名專家學者以主體演講的形式分享了各自的觀點。
目前,“水資源短缺、水資源污染和城市雨洪災害”等問題在全世界廣泛存在,同時,極端氣候也成為常態化的威脅,“海綿城市”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它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係統構建”。讓城市實現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
在以“氣候變遷應因與調試”為題的主旨演講中,李鴻源教授以當今世界兩大難題——氣候變化和都市治理為切入點,以大量的圖表展示了在“極端氣候變成常態”的趨勢下,曾經的工程導向已不能完全解決環境日益惡化帶來的問題,而“都市設計”成為目前可持續發展探索的方向。他介紹了建立綜合資料庫、繪制整體風險地圖、鼓勵民眾參與式決策、開發低衝擊開發設施、構建跨校聯合防災係統等經驗做法,強調要開展多學科多領域多部門的合作,“用都市設計概念解決都市防災問題”。
臺灣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姚昭智表示,“海綿城市”的理念在臺灣被叫做“低侵入開發模式”,目前在防水建築方面的做法和經驗較為成熟。在主題演講中,臺灣專家還表示,當地對開發商有嚴格要求,要求他們開發一塊土地時,要將每一滴水留在原處。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劉海龍也分享了他的觀點,他認為,海綿城市本身可能不是一個嚴格的科學術語,但是需要有嚴格、全面或深入的科學支持,比如包括城市規劃、風景園林、景觀設計、給排水,還包括公共政策的參與。他強調,在面對海綿城市建設時,同一個問題,不同專業有不同的思考,需要深入探討,這需要多學科敞開門戶,公平、公開,用開放性思維來建設及進行相互交流和合作。
論壇還舉行了客座教授聘任儀式,西南交通大學總會計師張兵為李鴻源、姚昭智、李孟穎、張全、劉海龍等受聘教授頒發證書。李鴻源教授代表受聘的客座教授表示感謝,他談到,“此次受聘意味著海峽兩岸專家在土木工程、城鄉設計、海綿城市等領域將共同開啟更廣泛的合作空間,我一定盡我所能,和同仁們一道為打造完全不一樣的城市而努力。”
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行,促進了海峽兩岸學術和文化交流,凸顯西南交大在城鄉建設科技發展領域的重要地位,是學校大力投入包括“海綿城市與生態轉型”等在內的城鄉發展與人居環境建設科技創新,主動參與跨區域跨學科合作,構建高水平創新型社會服務平臺的積極實踐。(中國臺灣網、四川省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川臺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