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媒體聚焦四川眉山對話千年東坡

臺灣媒體拍攝川劇小品《頂燈》 。(圖片來源:眉山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8月26日四川眉山訊 日前,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魅力城市”採訪團一行8人來到東坡故里——四川省眉山市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集中採訪,從歷史文化到山水美景,從可口美食到人文風情,臺灣記者們與眉山來了次“親密接觸”。
東坡文化篇

拍攝陳雲華制作竹編藝術品的過程。(圖片來源:眉山市臺辦)
眉山市大文豪蘇東坡的故鄉,東坡文化成為採訪團關注的重點。
8月16日上午,在拍攝完東坡川劇表演後,採訪團來到三蘇祠,聆聽蘇東坡的故事,參觀他曾經居住的地方。一草一木、一花一景,似乎都講述著它們與蘇東坡結下的情緣。
得知三蘇祠在“4?20”蘆山地震後閉館修復,如今開館在即,臺灣《旺報》記者李侑珊不禁感嘆:“三蘇祠是本很好的歷史文化教科書,我們在臺灣的國文書本上,常常學到蘇東坡的詩文,這次來到他的故居,想著他曾經在這里生活,感覺非常奇妙,這樣的古跡一定要好好地維護和保存,才能讓更多人有機會與蘇東坡對話。”
漫步在東坡城市濕地公園,舉目遠眺,重建後的遠景樓古色古香,充滿悠遠寧靜的味道。夜色里,遠景樓彩燈齊亮、燈火爛漫,與音樂噴泉交相輝映,融匯成一首優美和諧的抒情詩,烘托出獨一無二的詩書城人文景觀。看到這一美景,採訪團無不驚嘆。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在這膾炙人口的詩句里,蘇東坡毫不掩飾對風雅高節之竹的青睞。滄海桑田,趟過900多年的歲月長河,東坡故里人依然保留著對竹的喜愛。在青神中國竹藝城,採訪團成員感受了竹編藝術的魅力。在藝術大師纖巧靈動的十指間,一縷縷薄如蟬翼、細如發絲的竹絲,脫胎換骨,成為一幅幅精美絕倫的藝術珍品。站在竹編圖《清明上河圖》前,李侑珊說,這種巧奪天工的美感,賞心悅目,讓人稱奇。竹絲在精心編織下,變成精致的畫面,清秀典雅、栩栩如生、似絹似錦,完全可以與絲綢刺繡媲美。憑借絕佳的手藝,竹編大師陳雲華創建了青神竹編品牌,這項傳承數千年的技藝,在他的手中發揚光大,聞名海內外。他還憑著《苦樂清涼圖》這幅技藝卓群的竹編精品摘得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項“山花獎”。採訪團成員表示一定要把竹編文化推薦到臺灣,讓更多人了解和知曉。
除此之外,採訪團還採訪拍攝了丹棱嗩吶、仁壽抬工號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體驗不一樣的風俗文化時,也將這些承載城市文脈的歷史符號刻錄在他們心上。
採訪團團長蘇聰德表示,西方有說不完的莎士比亞,中國有說不完的“三蘇”文化。作為蘇東坡的故鄉,眉山擁有輝煌且滄桑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並且眉山非常注重打造東坡文化,讓人感覺沉浸在歷史中,文化氛圍十分濃厚。
東坡美食篇

拍攝泡菜的制作過程。(圖片來源:眉山市臺辦)
蘇東坡以詩詞歌賦揚名天下,他獨創的東坡菜肴更令眉州這座城市名揚四海。來到眉山,一定不能錯過品嘗東坡美食的機會。採訪團一行特地來到眉州東坡酒樓,品嘗著名的“東坡肘子”。
“眉山東坡肘子多採用當地黑豬的前蹄作為食材,遵循蘇東坡的十三字經‘少著水,慢著火,火候足時它自美’的原則,做出的肘子肥而不膩,粑而不爛。而姜汁肘子是眉山所獨有的一種吃法,軟糯的肘子配以豆瓣醬、生姜、大蒜、辣椒剁碎入味做成的蘸料,一口下去唇齒留香,回味無窮。”聽著解說,採訪團成員都垂涎三尺。
待肘子出鍋,澆上湯汁,色、香、味俱全,讓人想要大快朵頤。切一塊肥瘦相間的肉,再蘸上汁水,一口吞下去,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味蕾迸發出的歡愉讓人欲罷不能。“豆瓣醬的味兒讓看起來肥膩的東坡肘子轉換成欲罷不能的誘惑,真的是太好吃了。”臺灣外景主持人李卉俞說。
與東坡肘子齊名的是傳承了1500年的東坡泡菜,這是川菜制作中必不可少的神奇調味品。一壇壇回味悠長的泡菜,承載著東坡文化,給採訪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記錄進他們的照片和影像里。
洪雅和青神,都有與雞相關的美食,即缽缽雞和漢陽雞。“缽缽”是洪雅的土話,指盆子一類的器皿。聰明好吃的洪雅人,將雞肉切片,用竹簽串連,放進勾好佐料的陶器缽里浸泡,顧名思義“缽缽雞”。缽缽雞好吃的秘訣,在于洪雅獨有的一種野生藤椒提煉出的藤椒油。而青神的漢陽雞肉質肥嫩,由紅油加以各種輔料浸泡後,味道十分爽口,在民間有著“嘉腐雅魚漢陽雞”的美稱。
記者李卉俞參與了制作缽缽雞和漢陽雞的全過程,她一邊親手將雞肉串到竹簽上一邊表示自己太幸福了,品嘗到同一種食材做出的不同口味的美食。“回臺灣後再減肥,先將美食吃下肚。”她笑著說。
彭山漂湯、甜皮鴨、丹棱凍粑、七里坪生態養生宴、青神全竹宴、仁壽全魚宴等,這些眉山美食都一一被採訪團記錄下來。 作為外景主持人,李卉俞全程品嘗了不同的美食。她說,行走在眉山,除了感受文化味外,更要品嘗這座城市掩藏在四面八方角落里的美食。“要深入了解一個城市,必然要品嘗城市的美食,盡情享受這趟饕餮之旅,我願意盡我所能將眉山的美食呈現給臺灣民眾。”
東坡旅遊篇
拍攝彭祖山誻妹燈表演。(圖片來源:眉山市臺辦)
眉山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東坡文化、長壽文化、忠孝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讓採訪團流連忘返。
彭祖山是中國長壽始祖——彭祖修身養性的地方,也是彭祖歸天後的埋藏之地,慕名前來的人絡繹不絕。《中國時報》記者田欣雲是跑旅遊線的,對彭祖的傳說非常好奇,一路上跟導遊聊個不停,不僅詳細了解彭祖的故事,還登上“九九長壽”長壽梯,打趣著說自己也要活到九十九。
記者李侑珊最難忘的是洪雅柳江古鎮。老宅“曾家大院”保存完好,存有諸多戲臺,讓她忍不住上臺表演一番。在古街上,現代的餐廳、小吃、酒吧、商店生意紅火,歷史和現實在這里和諧地混搭在一起,既復古又時尚,很符合年輕人的口味。
在七里坪度假區,踏著森林禪道,欣賞著小鎮夜景,呼吸著新鮮空氣,感受著生態的環境,記者田欣雲表示,有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洪雅旅遊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他建議:“大陸部分景區限制了每天進入景區的遊客人數,洪雅可以在柳江古鎮和七里坪開發過程中學習借鑒,保護環境和文物,避免過度開發,使景區長遠發展和優質發展。”
在青神江灣神木園,採訪團欣賞了“東方神木”——烏木及木雕藝術品,紛紛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聽介紹才知道神木館是為館里兩棵登天神樹量身打造的,有四層樓之高,太神奇了。還有很多渾然天成的烏木、木雕藝術品,沒進來前覺得神木館貌不驚人,進來後才知道它神在哪里。”田欣雲說。
沉浸于丹棱大雅堂的文化、流連于黑龍灘風景區的美景……對採訪團成員來說,採訪拍攝過程累並快樂著。蘇聰德表示,5天的採訪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希望能夠把這一次採集到的內容,以文字、圖片、視頻的形式在報紙、電視、新媒體等平臺上刊播,完整、清楚地呈現給臺灣的觀眾和讀者,讓他們對眉山有進一步的了解。”(中國臺灣網、眉山市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川臺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