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6月5日貴陽訊 在貴州省教育廳和省臺辦的統籌組織下,雲岩區頭橋學區三所學校的老師和學生組成的文化交流團一行三十人,本著“拓展視野,增進交流,相互借鑒”的目標,在臺灣木鐸學社的精心安排和熱情接待下,于2015年5月9日至5月15日在臺灣進行了為期7天的文化交流考察。
考察期間,我們分赴新北市蘆洲小學、八里區米倉小學 、苗栗縣苑裏鎮山腳小學和嘉義縣龍山小學等進行了文化交流和座談,雖然行程倉促,但學校的文化風景、校長的教育智慧、師生的禮儀學養、學校充溢著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和對大陸教育同仁的真誠友情,都令我們生出一份欣喜和感動。7天下來,在參觀、交流、考察、了解和對比、揚棄的過程中,形成各種感受:
一、弘揚傳統,處處彰顯
與大陸相比,臺灣的基礎教育更加注重弘揚中華傳統,強化行為熏陶,在理念上更注重古今中外結合,相容東西方文明。民族文化的弘揚滲透于臺灣社會的每個細胞中。
陪同的學校領導、師生彬彬有禮,校園各角落潔凈清新,無不流淌著人文的血液。走訪的四所學校,課間同學們對我們的問候,學生很自然雙腳分立,雙手放後,大聲叫到:“老師好!”我幾次尋得機會與臺灣孩子們交談,孩子們説每逢中國傳統節日,回家後都會有向父母表示感恩活動。這些做法對學生懂得待人處事的道理,認識自我,學會做人,發揮了良好的作用。他們留給我的印象多為禮貌、大方、熱情回答各種問題,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意見,這與大陸多數孩子的內斂與拘謹形成對照。
臺灣的教育很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其中嘉義縣龍山小學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從三年級始,每週有兩節書法課,專門外聘了書法老師任課,聽學校領導介紹這位外聘的書法老師已經在學校任職十年了。我們去到學校那天,龍山小學專門安排了四、五年級的孩子給我們現場展示他們近一兩年的成果。那一個個雋永的字跡,一幅幅工整的春聯真是令我們汗顏,同去的孩子們不由感慨自己的書寫:“真是天壤之別呀!”
浸潤在這種凸現傳統文化中的臺灣基礎教育,自然處處都彰顯著“以人為本,弘揚傳統”的印痕。
二、學校、社區相得益彰,互補雙贏
考察中,臺灣學校與社區的親密程度,對社區的開放度讓我驚訝不已。臺灣教育理念中所涵定的對像是全民的、內容是生活的、場所是廣闊的、方式是多元的、活動是多樣的、參與是免費的、服務是志願的(即“義工”或“志工”),倡導“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就學校層面而言,臺灣學校的設施都積極向社區和居民開放:學校的操場、體育館、圖書館不時可以看到社區居民鍛鍊、學習的身影,有的學校甚至還開放地下停車場,緩解社區停車困難等。當我們來到苗栗縣苑裏鎮山腳小學時,從學校校門和圍墻就能一眼看出學校和社會的一體化。學校前校門是全開放,沒有森嚴的門衛;後門也是完全開放的,以方便周邊居民的進出。圍墻或是綠色植物帶,或是石頭壘起來的低矮圍欄。在與校長的交談中我們了解到就社區層面而言,城區建設統一施行“環境影響評估機制”,綿延幾公里的“中央綠廊”和繁星點綴的戶外體閒運動場所,在落實人性化理念的同時創造了教育無時、無處不在的實效;而在各種文化場所,均設計了適合青少年需求和活動的教育內容和與場境設施,科技含量和人文知識相當高。學校的書畫展,同學和社區居民都可以參觀;社區閱覽室,同學們也隨時可以自由出入;學校操場上的鍛鍊器材,社區居民可以隨意使用。有的社區還專門設置專責單位、編制專任員額,規劃、推展地方的家庭教育工作,舉辦專題講座、親子活動、諮詢輔導等活動,為父母提供有關家庭問題的諮詢、教育與解答在促進與建立社會和諧過程中扮演積極的角色。一系列的教育理念在學校、家庭、社會完善的德育網路中,有效地得到貫徹與實施。
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化,兩岸教育在很多方面具有共性,特別是臺灣學校德育與社區教育的相得益彰更值得我們借鑒。對比兩岸教育,我們有了更深的啟示。
三、學生活動豐富多彩
每所學校除開設規定的綜合課外,都還根據學校特點和孩子們的需求,開設了各類社團課程。社團課程全部是在正常上課時間安排落實。每一位學生都根據自己興趣愛好,參加社團活動。並且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傳統特色項目,例如蘆洲小學的弦樂團、跳繩隊;米倉小學的特技陀螺、智力童玩;山腳小學的樂樂棒球、蘭草編織;龍山小學的書法教育等等,而且在每週還特別設置了學校活動彈性課。彈性課就是專門用於學校或者班級開展各類紀念活動、學科競賽活動等。如拉拉操比賽、拔河、演講比賽、詩歌朗誦、科學周、大課間活動、周會等等,種類繁多。學生從小就培養了積極、大方參加活動的心態習慣,而且因為學校活動的多樣性,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所以這幾所學校的孩子都表示一到週末就特別盼望回到校園,老師們每天也幾乎都在緊張的忙碌中度過,學校真正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四、以人為本、尊重個體
我們到過的四所學校,學校的每座樓設計都是通過學校、社區等相關人員根據學校辦學理念進行設計,最後建設落成。每個教室的佈置各不相同,彰顯著班級特色和學生個性。學校會為一些智障或殘疾學生專開一個特教班;會為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開設“學習中心”輔導功課;會為臺灣的原住民開設原住民班,並開設本土語言教學,並尊重他們的生活習慣;會為退休的老人們開設樂齡班,所以我們可以在同一所小學看到這樣有趣的現象:學生有下到三歲的小朋友,有大到八十歲的老奶奶,所到之處見不到教師對學生的大聲訓斥或辱罵,看到是師生間輕聲細語的交流和溝通,師生關係十分融洽和諧,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尊重個體。
五、教師的專業功底和敬業精神令人敬佩
臺灣中小學教師沒有職稱,教職工在正常情況下每年都晉陞一級工資,表現佳、績效好的年終還可以享受獎勵。教師來源多樣,不僅有師範院校的畢業生,還有其他非師範高等院校畢業生,但這部分人要進教師隊伍,必須經過教育學、心理學的培訓,經過考核和考察,才能取得教師資格。新教師聘用門檻高,錄用比例為100:1,可見條件之茍刻。一旦取得教師資格並被錄用後,將可終身任教,校方不能隨意解聘。男女教師退休的年齡都是65歲,但教齡滿25年就可提前退休,退休時可以一次性享受退休金,也可以按月享受退休金。
臺灣教師的整體素質較高,待遇好,教師職業受到社會羨慕,每年教師缺員增補常引得數十倍持有教師資格證書的候選人競聘。原因一是臺灣教師屬政府公務員系列,待遇略高於財政、銀行職員,退休後的待遇優厚;二是教師職業穩定,教育主管部門在維護教師身心健康、倡導正當休閒活動、公開甄選教師等政策上,很受教師和社會認可;三是政府投資教育比例一般佔政府預算35%以上,獎勵教師的機制得到教師的響應,起到了激勵教師專業精神,提升了教師服務熱忱。所以,教師自主進修,積極參與,與時俱進的培訓都很投入。
臺灣有比較完善的教師研習進修制度,落實多元研習進修管道,建立教師終身進修制度。教師進修培訓有三種形式:一是學校培訓,類似我們的校本培訓,如大部分學校規定每週三下午停課為教師專門培訓時間;二是參加教師研習中心培訓,它是各級學校教師及行政人員一個永久性的在職研習場所,承擔各級學校教師之研究、研習、輔導及諮詢服務事宜,進行課程、教學方法、教材教具和教學資源之研發工作,並辦理期刊、叢書出版、教育專題研究及教師聯誼活動。三是參加網路培訓,教師通過線上學習平臺參加培訓。
通過與老師們的交流我們發現,臺灣對職業倦怠這個詞很陌生。他們的敬業精神讓人敬畏,有的臺灣中小學教師每週五天半工作日,每週上課在20節以上,有的不僅上日間班,還上晚間補習的課。許多教師每天基本上是7:00到校,晚8:00離校。中午一個小時的用餐和午休時間,他們既不簽到也不簽退,你卻看不到遲到和早退現象,他們是把教學當做一份事業去做,與他們交流總會不時被感動著。
行程雖匆匆,但感觸良多,收穫甚豐,這次文化交流既是一次愉悅之旅,又是一場精神上的盛宴。民族的才是自己的,于兩岸基礎教育的考察借鑒,對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教育具有積極的貢獻。在回來的飛機上,我不由地思考著,為什麼臺灣的學校會帶給我們這麼強烈的文化感受呢?我想是因為它的校園能夠鮮明地體現出教育的人文理想和追求,因為它的表現能夠呈現出學校的積累、傳統和特色,因為它的表現追求高雅、非常精緻、關注細節。當我們在眾多的而且會越來越多的教育改革口號、教育思想標簽中,面對選擇的困難和迷惑時,我們如何學會面對、學會選擇、學會堅守?這是值得我們沉下心來去認真思考的。教育和學校的實質性變化——我們期待著!(貴陽市毓秀路小學 何通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