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希望的田野上——臺灣現代農業參訪團荊門行紀實

2012年12月04日 14:07:00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12月4日荊門消息  11月23日至24日,由臺灣農田暨水利發展協會、臺灣傑出農業專家發展協會和海峽農漁特産交流協會組成的臺灣現代農業參訪團一行48人,對荊門的現代農業規劃發展、中國農谷建設、農耕文化歷史等相關方面進行了實地考察,並與荊門農業界專家、學者、農業專業合作社代表進行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海峽兩岸現代農業交流座談會”。

  通過兩天的探訪,參訪團與善良純樸的村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千里沃野上留下了探尋的足跡。相隔海峽兩岸的手緊握在了一起,滾燙熾熱的心貼在了一起,在希望的田野上留下了無限美好的回憶,也升騰起了無數的期待和希望。

  關注帶來的希望——我們喜歡這裡

  “在臺灣有個金門,在湖北有個荊門,我們很想知道這個荊門和那個金門有什麼淵源?”臺灣農田暨水利發展協會理事長、參訪團團長黃炳煌打趣地説。當得知2010年4月荊門市與金門縣簽訂了對口交流與合作協議,參訪團都來了興致。從踏進荊門的那一刻,所有人的目光都緊緊的盯著這片熱土。

  11月23日,參訪第一站,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中國農谷展示館,“農谷之源”展區展示了距今4600多年的炭化稻粒,因為在屈家嶺文化遺址中多次發現過炭化稻穀凝塊和燒焦的稻粒。這些珍貴的歷史遺存有力地證明了中國是亞洲稻的原産地之一,其馴化栽培水稻的歷史源遠流長,同時也説明屈家嶺文化是我國長江中游、江漢平原地區新石器時代代表性的原始文化,也是湖北省第一個以省內地名命名的原始文化類型。看著史前祖先留下的智慧結晶,聽著富有歷史韻味的介紹,荊門悠長的農耕文化令參訪團興致盎然,作為中華兒女都為祖先的聰明才智倍感自豪。

  在中國首座油菜博物館——沙洋縣油菜博物館,由油菜衍生展出的老式木楔壓榨機、鑄鐵壓榨機古香古色,溢滿了歷史的沉重與艱辛,引起了參訪團的關注。於是紛紛用照相機、錄影機拍照留念,他們説:“我們應該算第二代臺灣人,我曾見我們的父輩用過這個工具,甚至我們當中有人也用過。不過,現在臺灣很難覓其蹤跡,所以看著很親切,想拍段影像留給子孫。荊門厚重的農耕歷史讓參訪團似曾相識、倍感親切,黃炳煌先生動情地説:“不為別的,只是我們喜歡這裡。”

  實力帶來的希望——我們還會再來

  11月24日,參訪團一走進鐘祥市石牌鎮彭墩村,頓覺眼前一亮:大道平坦光鮮、路旁的香樟樹整齊有序、迎客門高大氣派、白墻黛瓦的農家別墅錯落有致、清靈雋秀的青龍湖依村環繞。一路上,只覺水在村中,村在水中,讓人仿佛置身於鄉村裏的都市,卻分明又是在都市中的鄉村。

  “如詩如畫!”參訪團領隊黃愈豐先生脫口稱讚。是的,這個評價恰如其分,因為前不久彭墩喜獲國家3A級旅遊景區認定,已榮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全國生態文化村等譽稱。

  參訪團一行且走且看,他們看到是在光鮮外表下的內涵實質,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已繪就的一幅藍圖:6000畝精優水稻、3000畝精品蔬菜、2000畝養殖基地、2080畝生態水蓮、10萬隻蛋雞、12萬隻種鴨、2000萬隻鴨苗孵化廠、年産1500萬斤精優蔬菜凈化分裝廠,這些每年為彭墩帶來6億元的收益;投資2億元建成佔地2900畝的鄉村大世界旅遊景區,每年接待遊客40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2.8億元。

  參訪團用心記下了這一切,感知了湖北中部這個小山村歷經的蛻變。陪同的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德華言語不多,眼前的一切不用宣傳、不用推介、不用資料、不看規劃、不談未來,因為氣閒神定的他心中自有萬千乾坤,“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的自信早已成竹在胸。

  走完了計劃的行程、略看了彭墩的概貌、品嘗了彭墩的美食,在送別的篝火晚會上,黃愈豐先生緊握張德華的手坦言:“我六七年前第一次來湖北,其間又來過多次,我知道實地考察會與想像的有所不同。但沒想到,這次彭墩之行真讓我們“大跌眼鏡”——在這短短的幾個小時裏,我們只是用眼就領略了彭墩村的實力,我們還會再來。我們再來,就是要和你們共同開發打造更美的彭墩。”

  合作帶來的希望——我們是兄弟姐妹

  參訪團考察探訪荊門,想到最多的是合作,提到最多的是合作,做的最多的也是合作。11月24日,“在希望的田野上海峽兩岸現代農業交流座談會”上,沙洋縣農業局與臺灣農田暨水利發展協會簽署了共建“農産品深加工園區”合作協議;屈家嶺管理區與臺灣傑出農業專家發展協會簽署了共建“中國農谷臺灣農業合作園”框架協議;鐘祥市石牌鎮彭墩村與高雄市彌陀區舊港裏簽署了兄弟村裏協議。三份協議只是三份普通的文本,但卻連接了荊臺雙方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期待雙方在合作中實現共贏的初衷,更顯示了血濃于水的情誼。

  當參訪團在“湖北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的彭墩村看到整齊劃一的農民別墅、幸福小康的現代農民生活、熱情好客的農民兄弟,他們對大陸新農村建設和發展刮目相看,在品嘗了村民自製的糍粑和湯圓後,高雄市彌陀區舊港裏里長吳風慶被他們富含深義的表白打動:“吃了糍粑,我們就心心相粘(連)!”“吃了湯圓,我們就能團團圓圓!”沒有豪言壯語、沒有華麗詞藻、沒有雕琢粉飾,這一刻只有原汁原味的農家美食、只有情真意切的情誼。從溢滿燦爛笑容的臉龐、從熱切的握手擁抱,可以看見“我們是兄弟”、“我們是姐妹”的率真與樸實。

  沙洋縣農業局局長劉順華親自“披掛上陣”充當講解員,“能為兄弟姐妹們服務,是我的榮幸!”劉局長的一席話感染了所有參訪團成員,緊握的雙手久久不願分開。荊門市水産、畜牧專家就荊門淡水魚的養殖深加工及魚鱗的開發利用、特種畜禽疾病防治及糞便處理等實際問題請教,臺灣傑出農業專家發展協會秘書長黃達聰先生幽默地説:“我拿不出真金白銀,只能用腦袋頂兄弟姐妹們!我很願意把自己掌握的先進技術和成熟的經驗傳授給你們,助中國農谷發展一臂之力。”

  兩天的相聚雖然短暫,但帶來兩岸雋永綿長的深情厚誼;隔海的距離雖然遙遠,但兩岸兄弟姐妹緊握的手卻拉近了時空;關注帶來的關切、實力帶來的再會、合作帶來的雙贏,在希望田野上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同時也播種下了殷實堅挺的希望。(台灣網荊門市通訊員 王啟宏)

[責任編輯:郭慶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