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探訪北京衚同裏的小吃店:外地人傳承北京味,國際美食散發異國風情

2021-01-20 15:35:00
來源:北京晚報
字號

  早上七點半,位於東城區大佛寺東街的增盛魁小吃店門前,食客們分堂食和外帶兩隊依次排開。其中,既有每天拎著飯盒過來的老街坊,也有專程從大老遠趕來的年輕人。

  豆腐腦、糖油餅、滷煮火燒或是各色網紅美食,在北京的萬千衚同中隱藏著眾多衚同小吃店。經過多年競爭尤其是這半年的洗禮,衚同小吃店發生了哪些變化?無論是本地小吃還是外來美食,它們和衚同、和這座城市、和這裡來來往往的人,相處得如何?

  吃的是味道 更是種念想

  增盛魁小吃店門臉不大,屋內才七張桌子,但從牌匾上“始創于1928年”的落款可以看出,這家老店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來碗豆腐腦,再加個糖油餅。”“總共五塊五,您掃碼。”

  “您瞧這豆腐腦,用料可講究著呢!菌菇、木耳、雞蛋、黃花菜、肉末樣樣俱全,勾芡正合適,鹹淡也剛好,喝到底都還有滷汁,一碗三塊錢,真挺實惠的。”劉大爺吃了幾十年,對這裡的一切都如數家珍,“糖油餅地道,上面糖酥脆,下面餅綿軟,現炸的吃起來特過癮,一個就管飽。”

  作為第三代傳承人,李敬希望留住熟悉的味道。“就拿豆腐腦來説,必須當天現做,淩晨三點就要開始忙活,從磨豆漿到點豆腐,絲毫馬虎不得。”儘管疫情期間餐飲行業普遍遭受重創,但李敬驚訝地發現,自己的店面似乎一切如常,“來的基本都是熟臉兒,也就沒有太大影響。”

  和城北的大佛寺東街一樣,城南的門框衚同也有不少老北京小吃店。

  這裡緊鄰前門和大柵欄商業街,南來北往、熙熙攘攘。不到150米長的衚同,擠滿了各種與老北京相關的小吃店,尤其以“門框滷煮”最多。這些店面中,老六的店有些特別。一進店門,撲面而來的先是油脂的獨特香氣,接著就是老六高亢的招呼聲:“呦!來啦!坐!”這口濃重的京腔,如今在門框衚同的小吃店中已經不常聽到。老六坐在店中,正吃著午飯自斟自飲。他説前門這一片二十多家門框滷煮店,老北京人當老闆還下廚的,就他一個了。

  三十平方米的店面,是老六自己家的房産,疫情對生意有影響,但好在沒有房租壓力。一大碗滷煮三十塊錢,他説幹這個不純為了掙錢,主要是想在門框衚同給老北京滷煮正正名。“滷煮不是起源於門框衚同,是起源於南橫街那塊兒,我原來就是住南橫街的。”老六説,滷煮這種北京本地普通老百姓的小吃,讓遊客産生了很多誤解,“外地朋友一説滷煮,都説‘那是臭的’,嗨……根本不是。”

  在老六的店裏,挂著各種牌匾,向食客科普著滷煮的來龍去脈,有一幅字只寫著“地道北京人”。“確實,這邊老北京人開店的少了。”老曹是北京人,他帶著老婆孩子專門來吃滷煮。

  店裏陸陸續續來了不少操著各地口音的遊客,老六和老闆娘小光介紹著滷煮的搭配。遊客們是被點評網站和小視頻指引來的,目的除了嘗一口滷煮,還有跟店裏的老北京人老六聊聊天。吃著、聊著、歡笑著、碰著杯,老六很喜歡這種氛圍,食客們也盡了興。

  來的都是客 傳承北京味

  老曹一家從老六的滷煮店出來,往南走了幾步,又鑽進了一家鍋貼店,“難得來一次,稍微吃點兒,再打包帶點晚上吃。”這也是家老北京的味道,但老闆老涂一口南方口音。他是重慶人,這家“門框鍋貼涂”有30年曆史。

  老涂初來北京時還是弱冠少年,先跟著北京老師傅學徒,後又繼承了手藝,獨自開店。“這行苦,我年輕的時候,就沒多少人願意學,現在就更別提了。”從當年一頭烏發到現在熬禿了頭,老涂擦了擦滿臉的汗説,自己孩子不想接班,鍋貼店只能自己扛著。

  和老涂一樣,小劉也是繼承了老北京手藝的外地人。

  小劉是安徽人,十幾歲便來北京打工,在火鍋店結識了涮肉師傅,學了手藝。他在阡兒衚同18號的這家南城小劉涮肉,從五張桌子發展而來,如今在北京涮肉界也算小有名氣。肉質新鮮、價格實惠是小店的主要賣點,做的也是回頭客生意。

  “説實話,要不是回頭客,我真幹不下去了,尤其這半年。”小劉説,雖然一直秉承著老北京涮肉傳統,但他也不斷嘗試新技術,“肉類、調料都有點新東西,融合嘛。”

  衚同藏肴饌 也能國際化

  上午十點,五道營衚同剛剛從沉睡中甦醒。位於衚同中段的Mental hands咖啡店並不顯眼,古銅色的招牌靜靜立在門外,稍不留神便可能錯過。不過,店內還是常常滿座,哪怕工作日也不例外。

  像很多衚同小店一樣,這裡的空間略顯跼踀,但原木色的桌椅點綴上十多個大大小小的蒲團,再搭配上清新的綠植和暖色的燈光,營造出一種雅致而溫馨的格調。透過北側的玻璃房,抬頭可以看到藍天,轉身能夠望見小院裏鬱鬱蔥蔥的枝蔓。

  “來一杯Dirty。”“好的,您稍等。”咖啡師小白頭戴鴨舌帽,身穿白色T恤,看起來乾淨清爽。“2016年剛開業的時候,店面就只有這一間,之所以能夠經營到現在,靠的更多是特色。”在小白眼中,這裡的氣氛與眾不同,“中式的衚同嵌入西式的咖啡,可以碰撞交織出新的體驗,很多顧客也是因為喜歡這樣的感覺,才會經常過來。”

  同在五道營衚同的蘭泰餐在正午迎來就餐高峰。不足100平方米的店面裏,9張餐桌坐得滿滿噹噹。從門口擺放的雕塑,到墻上挂著的飾品,無不散發出濃濃的異國風情。

  冬陰功湯、曼谷火山排骨、芥末燒蝦球、芒果藍色糯米飯……經典的東南亞口味菜品吸引不少人前來品嘗。“我們這家店已經開了有7年,當時正是泰餐很火的時候,剛好這附近又有很多年輕白領,比較喜歡這種風格的美食,所以就試著做起來。”

  在整個衚同裏,類似這樣主打異國美食的餐廳還有許多家。無論是西班牙海鮮飯,還是義大利肉醬面,都融入質樸傳統的灰色磚瓦之間,與不遠處雍和宮和國子監的紅墻交相掩映,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北京味道從來不是故步自封

  老北京小吃、衚同與外來元素碰撞,在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看來,非常契合北京這座城市的特點。

  “我們現在很容易陷入一個怪圈,認為老北京的美食,就一定是固守老祖宗的條條框框,一定要老北京人在經營。其實北京這個地方,長久以來,就是一座海納百川、包容並蓄的城市。包容,是寫進北京精神裏面的。”賴陽説,不只是很多北京人的祖輩來自五湖四海,北京的大多數老字號也來自五湖四海。北京這座城市的商業特質就是各地商人進京經商。

  烤鴨來自南京,滷煮是蘇州的“蘇造肉”演化而來,吳裕泰和張一元是安徽茶商進京,做臭豆腐的王致和也是安徽人,六必居醬菜源自山西,稻香村則從蘇州而來,鴻賓樓是由天津遷入,八大樓全是魯菜。

  “這些外來的手藝人、商人來到北京,與北京這座城市的特質相融合,又發展出來新的風格,確立了品牌。現在北京烤鴨就比南京烤鴨還要有名。”賴陽説,現在北京也有很多在做創新、創意的北京風味,比如局氣、小吊梨湯等,“生活水準提高,對飲食的需求也在變化,過去重油重鹽,現在講究膳食搭配,都需要老味道不斷做新嘗試。”

  賴陽説,北京“四個中心”定位中,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都指引北京美食不能僅僅固守著老味道、老規矩,“現在北京很多非遺傳人都是外地人,他們不但傳承還有發揚。甚至有外國友人也想學烤鴨技術,這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原標題:北京城裏的小小店生存初探 凡是活下來的都因它有魂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孫毅 宗媛媛

[責任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