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合肥包公園榮獲“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稱號

2017-07-13 10:1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7月13日合肥訊 2017年7月11日下午,在合肥包公園清風閣廣場隆重舉行“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授牌儀式”。國務院臺辦交流局局長黃文濤宣讀了關於設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批文並授牌。省臺辦副主任汪泗淇、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陳曉波、副市長王翔以及包河區政府有關領導,臺灣同胞及臺聯、臺商協會等嘉賓參加了授牌儀式。

  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是中央臺辦批准設立的兩岸民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旨在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發揮積極作用。今年4月,合肥市包公園被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批准為新設的6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之一,這是繼劉銘傳故居後,合肥市第二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合肥是包公的桑梓地,早在包公去世後的第四年家鄉就建有包公祠。坐落在包河區的包公園,就是為紀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建,佔地34.5公頃,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風閣、浮莊等景點組成,國家4A級旅遊景區。包公園從“歷史包公—文物包公—文化包公”等視角,向世人展述包公愛民如子、清正廉潔、執法不阿、不畏權貴、鐵面無私的人格魅力。為進一步推動包公文化的傳播,更好的展示包公家鄉的形象,自2006年起,包公園連續九年于國慶節期間舉辦合肥包公文化節。文化節通過展覽、演出、文化交流等活動,將戲曲、文學、服飾、民俗等傳統文化和現代歌舞、美食等休閒節目結合,多角度展示和推廣包公文化,極大豐富了市民和遊客的節日生活。

  包公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其文化影響輻射海內外,在東南亞及臺灣擁有大批的信眾,其中臺灣的雲林、彰化、南投、苗栗、臺北、桃園、高雄等地已建有10余座包公廟。尤其是臺灣雲林縣四湖鄉海清宮在臺灣享有“包公祖廟”之稱。早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臺灣高雄、臺南、彰化、嘉義、臺中等地的包公廟、包公會就曾來到合肥包公祠祭拜包公。1993年,臺灣製作的電視連續劇《包青天》風靡兩岸三地,掀起了一陣“包青天熱潮”。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尤其是臺灣同胞,出於對包公文化的熱愛,以及自身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歸屬感,尋根溯源,紛紛來到包公的家鄉合肥進行參觀交流。

  近年來,兩岸的包公文化交流活動日趨緊密。據統計,每年來包公園參訪的海外遊客達萬餘人次,其中臺灣雲林縣四湖鄉海清宮參訪團年年來包公園參訪交流。省、市、包河區也組織相關人員赴臺開展兩岸包公文化交流活動,在觀摩當地包公文化、建築、習俗及活動開展情況的同時,參加臺灣包公祖廟——海清宮舉辦的宮慶大典活動等。

  包公園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人文背景,擁有眾多頭銜---全國廉政教育基地、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如今“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又使包公園成為兩岸交流的新窗口,兩地親情的新橋梁,進一步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發展。 (台灣網合肥市包河區臺辦通訊員 倪建雯)

[責任編輯: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