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讓英雄的旗幟高高飄揚

2025-10-09 16:11:00
來源:《求是》2025/19
字號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英雄是一個時代的精神高度,是一個民族的閃亮坐標。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俯下身同抗戰老戰士、老同志代表親切握手,在講話中專門向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戰士、老同志、愛國人士和抗日將領致以崇高敬意。這既是對英雄的致敬,也是對英烈精神的禮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尊崇英雄,關愛老戰士、老同志和烈屬,到革命老區考察調研時都去革命歷史紀念場所,表達對英烈的崇敬之情,強調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號召全社會尊崇英雄、學習英雄、爭做英雄。回望歷史,在那風雨蒼黃的革命徵途上,無數革命先烈以“我死國生”之至勇,以“願拼熱血衛吾華”之慨然,前赴後繼、英勇奮鬥,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烈詩篇,換來了今天的和平與繁榮。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歷史記憶和寶貴精神財富,是激勵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鬥的力量源泉。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更加需要英雄和英雄精神。我們要深切體悟總書記深厚的英雄情懷,深刻認識做好英烈褒揚工作的重大意義,弘揚英烈精神,凝聚起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的強大力量,在先烈用生命和鮮血開辟的道路上繼續奮鬥。
  以國之名褒揚紀念英烈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褒揚紀念英烈,既在告慰前人,更在激勵後人;既在銘記歷史,更在警示未來。
  2014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以法律形式將9月30日設立為烈士紀念日。之後,每年的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親自參加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全國2000多個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廣泛舉辦烈士公祭儀式,數百萬社會各界代表參加,公祭儀式成為莊重的國家禮制。國家通過立法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並于2015年、2025年先後舉辦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80周年大會,舉行盛大閱兵儀式,引導全社會共同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在清明節、重要紀念日開展全國性烈士紀念活動,每年參與祭掃紀念的群眾達1.5億人次。將英雄烈士保護納入黨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制度體係,組織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章,並先後公布四批294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和1128名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褒揚英烈不朽功勳。
  褒揚紀念英烈需落實到一係列扎實且溫暖的行動中。全國2000余萬烈士中有名可考的約196萬名,其中有明確安葬地的僅55.9萬名,許多英烈目前仍無法找到安葬地或確定身份。為讓無名者“有名”,讓英雄與親屬“相認”,國家成立烈士遺骸搜尋鑒定中心,積極組織湘江戰役紅軍烈士、西藏阿里地區無名烈士、黃公略烈士遺骸搜尋發掘工作,常態化組織“為烈士尋親”活動,已為7000余名烈士確定安葬地或找到親屬。自2014年以來,連續12年隆重迎回十二批共1011位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及相關遺物。近年來,以“過水門”、12響鳴槍禮等最崇敬的方式迎接英烈回家,在社會各界引起熱烈反響。要引導更多學校、單位在各種紀念節點集中開展思政教育,利用全國烈士紀念設施聯動開展紀念活動,全國共上思政課、全網共奏主旋律,大力弘揚英烈精神、愛國主義精神。
  以法之力保護捍衛英烈
  英雄烈士是民族的脊梁、時代的先鋒。崇尚英雄、尊重烈士,理應成為全社會共同的情感認同和價值追求。然而,一段時間以來,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時有出現,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打著“還原歷史”、“探究細節”等旗號歪曲歷史、顛倒是非,肆意詆毀、抹黑英烈,造成惡劣社會影響。捍衛英烈的榮譽與尊嚴,就是捍衛民族的尊嚴、捍衛國家的前途命運。必須嚴厲打擊歪曲抹黑英烈行為,堅決捍衛英烈榮譽和權益。
  2018年5月,英雄烈士保護法正式施行,以立法形式明確英雄烈士和英烈精神的法律地位,隨後又將英烈保護條款納入民法典和刑法,對侵害英烈名譽、榮譽的行為劃出清晰紅線,表明捍衛英烈的鮮明價值導向。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烈士褒揚工作的意見,修訂烈士褒揚條例和烈士安葬辦法、烈士公祭辦法等,建立起以法律法規為基礎、部門規章為支撐、政策文件相配套的制度體係,為英烈保護、褒揚工作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近年來,針對少數所謂網絡“大V”公然詆毀侮辱英烈言行,在英雄烈士保護部門聯動協調機制下,退役軍人事務係統協同公安、檢察等力量堅決依法懲處,以法之劍捍衛英烈榮光。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更不能是歷史虛無主義的溫床。要進一步加強輿論引導,及時主動發聲,堅決同各種歪曲、質疑、詆毀、貶損英烈的錯誤言論作鬥爭,依法打擊侮辱、誹謗英烈等行為,使詆毀英烈精神的言行被社會鄙棄,唱響尊崇敬仰英烈的主旋律。
  保護好黨和國家的紅色基因庫
  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的紅色基因庫。退役軍人事務係統管理維護著大量的烈士陵園、紀念館等,包括全國規劃建設烈士紀念設施15萬多處,境外50多個國家(地區)310多處。這些鐫刻著紅色記憶的烈士紀念設施,是我們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生動寫照,是一座座不朽的精神豐碑。同時也要看到,我們的紀念設施數量多、范圍廣、分布散,有的零散烈士墓年久失修、破損嚴重,有的維護管理還不夠規范,有的教育要素不夠齊全、展陳內容形式比較老舊,影響紅色資源作用發揮。因此,應持續加強對烈士陵園的規劃、建設、修繕、管理維護。
  近年來,烈士紀念設施提質改造大力推進,實施縣級及以下烈士紀念設施整修工程,遷移零散烈士墓7.7萬余座,就地修繕烈士墓16.5萬余座,整修其他烈士紀念設施1.4萬余處。與20多個國家建立境外烈士紀念設施修繕合作協商機制,完成在俄羅斯、讚比亞等國紀念設施修繕工作。健全涵蓋國家、省、市、縣各級的烈士紀念設施分級保護體係,建立保護機制,設立保護標識,堅決懲治侵佔烈士紀念設施土地以及破壞、污損設施等行為。下一步,要統籌好烈士紀念設施規劃建設、維護管理、作用發揮,加大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相對貧困地區烈士紀念設施建設保護力度,加快劃定保護范圍,合理規劃功能區域,優化展陳宣介,使建築樣態、展現形式、環境氛圍、參觀體驗等與英烈精神相契合。更加突出烈士紀念設施紅色教育功能,開展富有特色的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更好發揮傳承紅色基因、激發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的重要作用。
  以英烈精神鼓舞人激勵人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包括抗戰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烈的故事,傳承弘揚黨的紅色基因,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深厚情感,是英烈褒揚工作的重要職責使命。
  為了讓尊崇英烈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退役軍人事務係統著力建立健全英烈事跡和精神傳播體係,做好英烈遺物、家書、史料等收集保護,編纂完善烈士英名錄,將英烈事跡載入地方志,實施健在英雄模范、老同志口述歷史整理等搶救性工程,深入挖掘宣傳英烈感人事跡。要適應社會群體發展變化和信息傳播技術變革,進一步創新做好新形勢下的英烈宣傳工作,不斷改進方式方法、豐富內容題材,讓尊崇英雄、緬懷先烈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充分激發各類文化主體的創新創造活力,支持文化企業、單位創作一批優秀文化精品,引導正能量自媒體策劃推出形式多樣的英烈宣傳作品,推動形成更多人積極參與英烈事跡宣講和英烈精神弘揚的社會風尚。持續推動英烈宣傳進學校、進軍營、進社區、進鄉村,將英烈事跡和精神宣傳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係,使紅色基因浸入靈魂,讓紅色血脈薪火相傳。加大英烈文化研究力度,動員高校、科研院所等參與革命史料搶救、徵集和研究工作,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的深厚思想內涵、英烈事跡的豐富精神價值。
  照顧好老戰士、老同志和烈屬
  英烈為國家和人民作出奉獻和犧牲,英雄群體、烈士親屬應該享有崇高榮譽和相應社會地位,受到尊重、關愛和保障。
  我們黨歷來重視照顧和保障老戰士、老同志和烈屬的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決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加強英烈褒揚工作的決策部署,堅持待遇與貢獻匹配、精神與物質並重、關愛與服務結合,完善榮譽激勵、優待幫扶、服務保障等制度機制。推動建立健全優撫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連年提高烈屬定期撫恤金標準,擴大優撫覆蓋面,不斷加大優待力度。建立關愛幫扶和常態化聯係機制,加大對老戰士、老同志和烈屬養老、醫療服務等關愛照顧。懸挂光榮牌,制發優待證,舉行烈士光榮證頒授儀式,邀請老戰士、老同志和烈屬代表參加國家和地方重要慶典、紀念活動,褒揚英烈精神風范。在2015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201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當老戰士代表乘坐的禮賓車駛過天安門廣場時,全場自發起立,掌聲雷鳴,向英雄表達敬意。在今年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多位老戰士、老同志代表在受閱隊伍經過時起立敬禮,他們的英雄風范贏得全社會的崇敬。同時,必須看到,我們的工作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比如烈屬優待政策的宣傳解讀和推動落實還不到位等。要切實保障好、照顧好、關愛好老戰士、老同志和烈屬,開展經常性走訪慰問,下大力氣解決他們家庭生活保障方面存在的實際問題。強化政策宣傳,引導社會各界增強尊崇尊重意識,提供陪伴照料、心理關懷、幫扶援助等服務,讓老戰士、老同志和烈屬的獲得感、榮譽感成色更足。
  作者:裴金佳,退役軍人事務部黨組書記、部長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