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2025-09-16 15:48:00
來源:《求是》2025/18
字號
當今世界,市場是最稀缺的資源。超大規模市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優勢,也是參與國際競爭可依靠的戰略資源,必須充分利用和發揮這個優勢,不斷鞏固和增強這個優勢。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論述,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了重要遵循。2022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明確了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既是“路線圖”,也是“施工圖”。黨的二十大進一步強調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部署了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大改革舉措。當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取得積極成效,統一大市場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不斷彰顯,但仍面臨一些領域制度規則不完善、要素資源市場發育相對滯後、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屢禁不止等問題。有效破解這些難題,對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一文,是習近平總書記2025年7月1日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重要講話的一部分。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戰略考量,提出“五統一、一開放”基本要求,即統一市場基礎制度、統一市場基礎設施、統一政府行為尺度、統一市場監管執法、統一要素資源市場和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明確了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需要長期堅持的目標方向和持續推進的任務舉措;提出“六個著力”重點任務,即著力整治企業低價無序競爭亂象、著力整治政府採購招標亂象、著力整治地方招商引資亂象、著力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著力補齊法規制度短板、著力糾治政績觀偏差,這是聚焦統一大市場建設重點難點、下決心清除頑瘴痼疾而提出的,是當前最急迫的任務。各地區各部門要結合實際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精神,深刻理解“五統一、一開放”基本要求和“六個著力”重點任務,不斷把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各項任務落實好,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與活力。
如何把握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係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本質是讓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和高效配置,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但市場並非萬能,存在失靈、無序等風險,這就需要政府發揮作用,通過完善制度規則、維護公平競爭、彌補市場缺陷,為市場有效運行提供保障。只有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讓“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協同發力,統一大市場建設才能持續縱深推進。
市場的優勢關鍵在“有效”,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就要解決好影響市場作用有效發揮的問題。當前,我國市場發展不平衡,要素資源市場發育相對滯後,這是制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向縱深推進的難點。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統一要素資源市場”要求,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要著眼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健全統一高效的要素資源市場體係,特別是加快建立健全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市場交易制度框架和規則體係,引導要素資源向新質生產力集聚。高標準聯通的市場基礎設施,是促進商品要素資源流動的重要前提。“十四五”期間,我國現代物流體係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今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有望達到380萬億元,5年間增長約80萬億元,有力促進了商品要素資源流動。但要看到,市場基礎設施“最後一公里”沒有打通、各類交易平臺缺乏整合等問題依然突出。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統一市場基礎設施”,就是要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堵點卡點。要著眼提高市場運行效率,打通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健全現代商貿流通體係,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
政府的作用關鍵在“有為”,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就要解決好政府缺位、越位問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重點在于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就是要不斷建設法治經濟、信用經濟,完善市場規則,規范競爭秩序。近年來,從制定《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到出臺《關于健全社會信用體係的意見》,從迭代發布5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到集中清理4200多件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我國持續完善市場基礎制度規則,規制要求進一步清晰,但還存在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規制不統一等問題。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統一市場基礎制度”,並強調“著力補齊法規制度短板”。要著眼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加快完善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制度規則,強化制度標準的剛性約束,推動實現產權保護、公平競爭、質量標準等制度的統一。有所不為,就是要尊重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能讓“看得見的手”伸得過遠、管得過多。一段時間里,一些領域和地方“看得見的手”成了“管不住的手”,嚴重幹擾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對經濟發展大包大攬,有的甚至直接介入市場資源配置,擾亂了正常市場秩序。又如,一些領域和地方濫用行政裁量權、執法不公正,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現象時有發生。針對這些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統一政府行為尺度”、“統一市場監管執法”等要求,切中要害,為政府行為劃清了界線、明確了尺度。要著眼規范政府行為,明確地方政府在推動經濟發展時哪些能幹、哪些不能幹,明確市場監管行政處罰裁量基準,一把尺子量到底。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規范政府行為、轉變政府職能更為關鍵。這是因為政府的作用具有主動性,市場的作用具有自發性,政府只有在自身職責領域更好發揮作用,才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科學界定政府和市場的邊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市場有效運行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
如何把握全國統一市場和地方競爭發展的關係
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關鍵一環。全國統一大市場,核心在“統一”,只有堅持全國一盤棋,大市場的優勢才能真正體現出來。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既要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和部署,也要發揮地方主動性和創造性,把地區發展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大棋局。
歷史地看,地方競爭發展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但也一定程度帶來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等問題。改革開放後,在放權讓利、分稅制等改革舉措的推動下,地方圍繞經濟增長目標展開了激烈競爭,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大力促進經濟增長。受短期目標和局部利益驅動,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行為屢禁不止。比如,有的地方將在本地設立法人主體作為申請扶持政策、開展業務的條件,有的地方限制企業遷移和退出,還有的地方在招標中以技術標準、資質等名義搞“量體裁衣”,等等。這些行為雖然在短期內可能緩解本地發展壓力,但從全局和長遠看則破壞了公平競爭原則,抑制了資源配置效率,阻礙了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進程。
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涉及央地之間、地方之間關係的深刻調整,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維護國家法治統一、政令統一、市場統一。中央層面要不斷完善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制度,規范無序競爭,同時推動解決財稅體制、統計核算、政績考核等深層次矛盾,健全適應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長效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五統一、一開放”基本要求的同時,著眼當前的重點難點問題,強調“著力整治政府採購招標亂象”、“著力整治地方招商引資亂象”等,為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這一頑瘴痼疾指明了突破口。針對政府採購招標亂象,要重點整治最低價中標、以次充好、利益勾連等突出問題,加強對中標結果的公平性審查。針對招商引資亂象,要制定全國統一的地方招商引資行為清單,明確鼓勵和禁止的具體行為,建立健全規范的財政補貼政策體係,加強招商引資信息披露。
規范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幹預行為,不是為了抑制地方發展的主動精神,而是要引導其走上良性競爭、高質量發展的正確軌道。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不僅能全面提升市場運行效率,更能為各地區發揮比較優勢、融入全國產業鏈創造有利條件,最終惠及所有地區的發展。實踐中,只要各地區勇于從搞“政策洼地”轉向創“改革高地”、從守“畫地為牢”轉向促“循環暢通”,就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發展機遇。各地區要強化全局觀念、大局意識,按照黨中央關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部署要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依法開展招商引資活動,防止招商引資惡性競爭行為,以優質的制度供給和制度創新吸引更多優質企業投資。要牢牢把握自身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綜合比較優勢、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產業基礎、防災避險能力等因素,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力戒貪大求洋、低層次重復建設和過度同質競爭,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環,更不能以“內循環”的名義搞地區封鎖。
如何把握強大國內市場和深化對外開放的關係
強大國內市場和深化對外開放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近年來,我國既著力打通阻礙國內大循環暢通的堵點卡點,又積極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內外貿發展取得積極成效。2024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8萬億元,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43萬億元大關,穩居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和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地位。同時也要看到,外部遏制打壓加劇“斷鏈”風險,國內大循環不暢弱化產業鏈韌性,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中企業還面臨資金關、標準關、渠道關、監管關等障礙。形勢越復雜多變、外需越波動明顯,統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深化對外開放就越迫切。
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把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作為“五統一、一開放”基本要求之一,強調“著力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體現了對強大國內市場和深化對外開放關係的深刻把握。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不是關起門來搞封閉運行的大市場,不是搞對外隔絕的國內大循環,而是要以暢通國內大循環為基礎,更好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要在促進內外貿規則制度銜接融合、推動內外貿市場渠道對接、優化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環境等方面持續用力,推動實現“一體化”發展、企業“兩條腿”走路。
一方面,強大國內市場有利于形成對全球先進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促進我國在國際競爭和合作中取得新優勢。特別是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國際經貿環境不確定性加劇的情況下,強大國內市場對于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具有基礎性支撐作用。當前,地方保護與市場分割妨礙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新型生產要素流動不暢等問題,制約了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聯通互促。這就要求不斷建強國內市場,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和規模拓展,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順暢流動,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增強在開放環境中動態維護市場穩定、經濟安全的能力。
另一方面,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特別是積極推動制度型開放,有利于加快相關領域改革步伐,進一步完善國內市場基礎制度,提升國內市場發展水平,擴大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從生產端看,有助于企業更便捷地獲取、利用全球要素資源,促進國內外企業在同等環境、同等水平上開展競爭,推動企業不斷創新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升產品質量以提高競爭力;有助于打破各類市場壁壘,推動相關產業加快提質升級,提升供給體係質量和效率。從消費端看,便利消費者購買到品類更為豐富的優質商品,滿足對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更高要求,大力提振消費需求。要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有序擴大我國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勞務市場等對外開放,加快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促進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更好聯通。
如何把握當前重點任務和中長期目標要求的關係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一項係統性工程,需要把握好當前重點任務和中長期目標要求的關係。中長期目標要求不是抽象的,必須通過重點任務的不斷突破來推進、來實現;當前重點任務是有遵循的,必須錨定中長期目標要求去部署、去突破。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既闡明了需要長期堅持的“五統一、一開放”基本要求,又強調了“六個著力”重點任務,體現了當前重點任務和中長期目標要求的辯證關係,抓住了解決問題的著力點和突破口。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治標和治本相貫通、當前和長遠相結合,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當前,我國發展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對把握好當前重點任務和中長期目標要求的關係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加強統籌謀劃,久久為功推動實現“五統一、一開放”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工作有力提升,從各方面反映強烈的問題入手,針對實踐中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堵點卡點,按照“六個著力”部署要求,採取有力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整治,確保各項重點任務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比如,整治企業無序競爭亂象。競爭是市場運行的重要機制,但也是有條件、有范圍的。無序競爭,不僅擠壓了企業利潤空間,不利于企業持續進行研發投入,而且影響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長遠看會損害消費者權益。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數據,2024年汽車行業利潤率僅為4.3%,低于整個下遊工業利潤率及2023年的水平。如果長期陷入無序競爭,會導致社會資源浪費、市場機制失靈、經濟效率下降,幹擾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進程,妨礙“五統一、一開放”中長期目標的落實。要通過法律規范、市場監管和行業自律等一係列制度安排,引導企業積極順應市場變化,立足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實現優質優價,防范低水平同質競爭,維護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為統一大市場建設掃除障礙。
比如,糾治政績觀偏差。政績觀正確與否,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至關重要。現實中,出于政績考核的壓力、地方財政的焦慮和資源競爭的衝動等原因,一些地方各自為政、畫地為牢,搞封閉小市場、自我小循環的現象仍然存在。這些問題,不同程度影響了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根源在于政績觀的偏差和激勵約束機制的錯位。要引導幹部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在統一大市場建設中多打大算盤、算大賬,少打小算盤、算小賬,善于把地區和部門的工作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大棋局。要進一步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將落實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情況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體係和幹部政績考核評價體係,對違規招商引資、搞地方保護、新官不理舊賬等行為及時批評糾正。
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我們要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加強協調配合,形成推進合力,不斷夯實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