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書寫文化強國建設的精彩文藝篇章

2025-04-17 09:28:00
來源:《求是》2025/08
字號

  書寫文化強國建設的精彩文藝篇章

  中共中國文聯黨組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必須持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2024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發出了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戰略目標、不斷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號召。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成為習近平文化思想這一不斷展開的、開放式的思想體系新的光輝篇章,為做好新時代文藝文聯工作注入了強勁動力、指明瞭前進方向。我們要將深入學習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與推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大部署有機結合起來,以文藝文聯工作的高品質發展為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一、高舉思想旗幟,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中國共産黨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自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高度重視運用先進思想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鬥力量。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堅持不懈推動文化建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和集中體現,是對中華文化發展規律的深刻揭示和科學把握,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唯一正確道路。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提升資訊化條件下文化領域治理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築牢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發展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

  旗幟指引方向,理論引領道路。習近平文化思想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大課題,是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對包括文藝事業在內的文化建設有著深邃思考,在地方工作期間就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理念,進行了一系列開創性實踐。在正定,他與作家賈大山結下深厚情誼;在寧德,他關心指導電視音樂片《山海的交響——閩東抒懷》的創作;在浙江,他提出“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發展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和戰略高度,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指導推動新時代文藝工作,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出席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和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併發表重要講話,多次寄語廣大文藝工作者,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深刻回答了關乎新時代文藝長遠發展的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問題,不僅包含了許多創新性觀點、標識性概念、原創性理論,還教給我們正確的立場、實踐的路徑、科學的方法論,為新征程上文藝事業繁榮發展擘畫了美好藍圖,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

  作為黨和政府聯繫文藝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文聯組織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雄兵勁旅所在,是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力量。在新的起點上,中國文聯要始終高舉習近平文化思想旗幟、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廣泛團結凝聚文藝工作者聽黨話、跟黨走,謳歌時代、服務人民,在文化強國建設上有更大作為、顯更大擔當。我們必須加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學習、研究、闡釋,堅信篤行、好學能文,從歷史縱深把握其發展進程和演進路徑的一脈相承,從哲學維度把握其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辯證統一,築牢文藝文聯工作高品質發展的堅實思想根基。要強化問題導向和實踐導向,緊密結合新時代文化建設和文藝工作的戰略目標和重點任務,聚焦當前我國文藝事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提高站位、精準發力、主動作為,通過教育培訓、采風創作、匯演評獎、理論評論、志願服務、對外交流等各方面務實舉措,讓文藝園地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呈現出繁花競放的生動景象。

  二、激發創造活力,高品質推進新時代文藝精品創作

  推出文藝精品、鑄就時代高峰,既是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標識,也是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強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作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圍繞提高文化原創能力,改進文藝創作生産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時代經典,構築中華文化的新高峰。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産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而其關鍵在於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生産全過程,在拓展題材、內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動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相輝映,以文藝原創力的實質提升促進精品佳作充分涌現。

  新時代新征程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歷史方位。廣大文藝工作者只有從時代主題中淬煉創作主旨,從時代脈搏中感悟藝術脈動,才能推出全景式全方位展現新時代精神氣象的精品力作。近年來,中國文聯印發《關於引導推動高品質文藝創作的意見》,持續推出中國文聯年度重點創作目錄,圍繞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新中國成立75週年等黨和國家重大時間節點,組織實施大型美術創作工程和主題雕塑工程、“禮讚新時代 奮進新征程”大型原創交響作品音樂會等,推動文藝創作者在更廣闊的藝術天地中縱筆馳騁、揮灑才華。組織藝術家赴西藏、新疆等地采風,推出雜技劇《天山雪》、“新歌唱新疆”優秀原創歌曲等優秀作品,傾情抒寫中國人民奮鬥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唱響昂揚向上的時代主旋律,抒寫了生生不息的人民新史詩。

  創作生産優秀作品是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和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致力於出作品、出人才,高品質推進新時代文藝精品創作是文聯組織的重要職責。中國文聯將進一步深化文藝創作生産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扶持體系。針對文藝有“高原”缺“高峰”、原創力不足等問題,通過重大主題牽引、制定規劃指引、評獎評論引導等舉措,幫助創作者挖掘內容素材、找準主題切口、釋放專業才能,推動高水準作品不斷涌現。對不同類型的主題創作項目採用符合藝術規律的靈活資助方式,切實提升創作資金的孵化效能,拓展資金來源渠道,擴充文藝基金規模,統籌指導各類文藝基金申報,為文藝創作提供高品質保障,激發創作者的積極性與創造力。針對展演展覽方式不符合時代要求、社會影響力不強等問題,優化文聯匯演展演展示活動工作機制,嚴格各類匯演展演展示活動標準,完善作品推介機制。針對匯演評獎機制綜合效益不高、文藝評論朝氣銳氣不足等問題,進一步深化文藝評獎改革,健全評價體系,注重對獲獎作品、人才的專業評價和研究推介,加強文藝評獎成果的利用轉化;同時,加強改進文藝評論工作,引導文藝創作者守正創新,充分發揮褒優貶劣、激濁揚清的風向標作用。

  三、站穩人民立場,推動優質文藝作品直抵人心

  繁榮文藝事業、建設文化強國,關鍵在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於人、落腳於人。這一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蘊含著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相結合的辯證邏輯,也闡明瞭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立場。這就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産品供給能力,讓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精彩、充盈。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建立健全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文藝和學術評價體系,完善符合文化領域特點的人才選拔、培養、使用、激勵機制,營造識才、重才、愛才的良好政策環境,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銳意創新的高水準文化人才隊伍,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人在審美中形成了自己的意義世界,人們對文藝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作為人與精神共鳴共振的良好媒介,優秀文藝作品能夠為精神擊節、定位、造型、賦彩,使其深入人心、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當前,隨著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人民對文藝作品的品質、品位、風格以及傳播方式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就對文藝從業者的思想水準、業務水準、道德水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密切關注人民文化新期待、回應審美新需求,切實解決好文藝供給“優不優”、“均不均”和文藝人才“多不多”、“強不強”的問題,持續推動優質文藝作品真正抵達人心,才能積極引領社會風尚,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作為黨領導的文藝界群團組織,文聯承擔著為基層群眾輸送優質文藝作品的職責使命。近年來,中國文聯發揮組織優勢和專業優勢,聚焦基層群眾文化需求,團結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向人民生活一線集結,深入革命老區、邊疆民族地區、重點項目建設工地等,開展“強基工程”文藝助力基層精神文明建設行動、“文藝進萬家 健康你我他”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志願服務等主題實踐,整合利用各級各類文藝資源,積極推動文藝志願服務機制與各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有機結合,滿足了人民群眾對文藝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文藝源於人民、為了人民、屬於人民。我們要順應人民意願、反映人民關切,統籌藝術指導和藝術普及,貫通志願服務和采風創作,創新渠道方式,下大力氣推動優質文藝作品直達基層、長在基層。要適應新媒介新技術發展浪潮,探索運用網際網路平臺渠道,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文藝展演展示新機制,實現優秀文藝作品與群眾“面對面”、“屏對屏”。要突出“做人的工作”,誠心誠意同文藝工作者交朋友,努力構建門類齊全、覆蓋廣泛、銜接有序、梯隊遞進的新時代文藝人才體系,著力培養和造就大批有理想、有作為的優秀人才,特別注意培養青年文藝工作者和有效團結凝聚“文藝兩新”,從思想藝術等各方面鼓勵創新、提倡競爭,搭建平臺、助力成長,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回報人民。

  四、堅持“兩個結合”,以藝術守正創新賡續中華文脈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奮進號角。歷史長河奔流不息,文明綿延亙古亙今。廣袤的中華大地,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涵養著歷久彌新的中華文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把歷經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是當代中國共産黨人的歷史責任和神聖使命。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更是當代的。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鍵是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為文脈賡續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文學藝術在這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和強大優勢。這就要求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特點,用文藝的形式汲古潤今、推陳出新,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增強其影響力、彰顯其感召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關係,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和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鮮明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命題,標誌著黨的理論創造性、文化主體性、精神獨立性實現了新的昇華。立足新時代中國的偉大實踐,廣大文藝工作者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牢牢把握守正創新的辯證法,通過傳統之思為時代賦形,推出了大量優秀作品。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長安三萬里》以美學精神對接文化經典,有力推動了傳統與現代連結、民族與世界對話;電視節目《國家寶藏》、《典籍裏的中國》憑藉人文與科技交相輝映、歷史與時代深度貫通而破層出圈、圈粉無數,成就了不同凡響的文化盛宴;舞臺藝術作品《只此青綠》、《新龍門客棧》將中華文化的藝術價值與時代風尚的審美潮流緊密結合,持續興起國風熱潮,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更為動人的藝術韻味和時代美感,為助力賡續中華文脈貢獻了文藝力量。

  在新的起點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要以更充沛的藝術創新增添文化發展動力、激活文明進步源泉。如何扛起這份沉甸甸的責任,以新思路、新機制、新形式創造出更多跨越時空、富有永恒魅力的精品力作,是文聯組織必須答出高分的時代問卷。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兩個結合”,引領廣大文藝工作者進一步增強文化傳承創新的自覺性主動性,在中華文明賡續傳承的坐標中汲取創作靈感,謀劃選題取材,提煉表達手法,在舞臺上、鏡頭裏、筆墨中把老祖宗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呈現給人民、展示給世界、傳之於後世。中國文聯將推進實施新時代文藝精品創作工程,以及“名家傳藝”、“扶青計劃”、“藝苑擷英”等重點項目,把握“傳統”與“時尚”的張力,努力打造熔鑄古今、日新又新、氣韻生動,真正為人民群眾所接受所喜愛的文質兼美之作,在進一步激發中國百姓的審美基因、文化基因中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圖景,用藝術方式把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用更多植根中華文化沃土、飽含時代氣息的優秀文藝創作成果,續寫中華文脈的華彩新篇。

  五、深化對外文化交流,在以藝通心中講好中國故事

  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既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文明文化文藝為人類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提供了共進之橋、共渡之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更加主動地宣介中國主張、傳播中華文化、展示中國形象。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創造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外的文化成果。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一致的,道理深刻、情感豐富的文藝作品,往往可以成為各國人民相互認識、縮短距離、消除隔閡的最佳媒介和最好載體。

  堅持胸懷天下,秉持開放包容,加強人文交流合作,以精彩的文藝作品解碼中國的發展道路和成功秘訣,展示中國人民的生活變遷和心靈世界,一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力強調並大力倡導的,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殷殷期盼和諄諄囑託。近年來,中國文聯發揮優勢、積極作為,以文藝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大力推動中華文藝與世界各國文藝交流互鑒。在新的起點上,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應當更全面更立體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外國民眾在欣賞中國文藝作品中了解中國的歷史傳承、風俗習慣、民族特性,了解中國人的喜怒哀樂,真正讀懂“何以中國”。

  如何運用好文藝這種世界語言,使一篇文學佳作、一幅書畫精品、一部優秀影視劇、一場精彩演出,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成為全世界了解中國的獨特窗口,是文聯組織應當著力破解的重要課題。這就要求我們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搭建以藝通心的橋梁,拓展藝術溝通世界的渠道,精準開展各類文藝活動和民間對外交流合作。深入研究文藝作品“出海”在語言文化差異、價值觀和審美觀念不同等方面的阻力,著力打造高水準交流平臺,通過統籌謀劃、優勢互補,整合各藝術門類資源,廣泛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持續發揮品牌效用,打造好品牌文化交流活動,在“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中擴大中華文藝的朋友圈,積極提升中國文藝國際傳播話語權和傳播能力。要充分發揮港澳臺地區在國際文化交流傳播方面的區位優勢,創新發揮中國文聯香港會員總會、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的重要作用,做大做強大灣區文藝交流合作平臺,讓更多代表我國藝術發展水準的經典作品和新人佳作走向國際舞臺,用最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藝術形式,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貢獻文聯力量。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新時代賦予廣大文藝工作者和文聯組織新的文化使命。廣大人民群眾呼喚更多美好的優秀作品,期待我們更大作為。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牢記初心使命,永葆為民情懷,發揚求實精神,以永遠在路上的韌勁和整裝出發的姿態,奮力書寫文化強國建設的文藝新篇。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