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積極挖掘人口機遇

2023-01-30 08:28: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楊舸(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最新數據,2022年年末全國人口141175萬人,比2021年減少85萬人,標誌著我國人口變動趨勢出現歷史性轉折,進入了人口負增長時代。人口乃國之大者,人口變動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引發了諸多討論。

  當前全球有超過一半國家或地區的總和生育率低於更替水準,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已經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要看到,在今後較長的一段時間內,與我國人口負增長相伴隨的,不僅有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勞動力數量下降、人口撫養負擔加重等消極因素,也存在人口總量依然巨大、人口素質不斷增強、人口城鎮化持續推進、人口流動繼續活躍等積極因素。

  首先,我國人口整體上處於高原平臺期,2035年之前總人口還將保持在14億以上,15至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在2035年之前還將保持在9億以上,人口規模巨大依然是我國基本國情,意味著強大生産能力和巨大市場規模,隨著國民收入水準的進一步提升,由此也會帶來巨大消費潛力。

  其次,我國勞動力受教育水準明顯提高。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16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0.93年,比2020年提高0.18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提高到2021年的57.8%,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8年。我國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正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過渡,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會窗口已經開啟,將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産生催化效應。

  同時,中國人口城鎮化仍處於高速發展階段。數據顯示,從2010年至2022年,中國城鎮化率由49.68%提升至65.22%,流動人口總量從2.2億增加至3.76億。人口由鄉村向城市集中,並在區域間流動,不僅有利於勞動力優化配置和城鎮體系發育,也能促進産業聚集、産業鏈完善和消費市場的活躍。由此,重慶、蘇州、成都、杭州等一批城市陸續實現了常住人口超過千萬、GDP超過萬億元的目標。

  中長期來看,人口負增長和人口老齡化必然是貫穿于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征程中的基本國情,將使經濟社會發展充滿風險和挑戰,同時也帶來豐富的人口機遇。人口問題的本質是其能否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基本條件。應對人口挑戰,不僅要科學認識人口發展規律,更要順應人口變動趨勢,主動調整社會經濟發展機制,挖掘潛在人口機遇,推進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現代化建設。

  一是需要全面貫徹實施契合國情的生育支援政策體系。應從長遠的視角制定和設計政策方案,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既要有從生育、撫育、教育,到住房、就業和養老的所有生育激勵計劃,也要從思想文化建設入手,關注家庭婚姻幸福的基礎建設,為生育提供基礎保障。

  二是需要有效挖掘和轉化第二次人口紅利。人才競爭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人口素質的提升不僅能從供給端為産業結構升級提供人力資本支援,也能從需求端對消費品質和結構産生深遠影響,最終提高國民收入水準,推動共同富裕。

  三是構建共富共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黨的二十大再次強調了“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和“紮實推進共同富裕”,今後我們必須統籌推進兩大任務,建設共同富裕的老齡社會。我們需要以積極老齡觀和健康老齡化理念為指導,一方面不斷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持續完善醫療衛生體系,為老年人提供健康支撐;另一方面努力完成全面“適老化”改造,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挖掘銀發經濟的發展潛力,增加老年人勞動參與。

  四是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完善城鎮體系的構建和發展。我國具有巨大的人口和國土空間優勢,要通過城鎮化、城市群發展優化人口空間分佈,繼續促進東南沿海城市群和城市帶的發展成熟,重點發展以中西部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發展,實現産業聚集和優化升級,提升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的有效開發,為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動力。由此,調整社會經濟策略,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發掘潛在人口機遇,積極迎接挑戰。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