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依法護土,關鍵是形成保護合力

2022-08-08 13:16: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時評】

  作者:趙 放(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經濟學院教授)

  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正式實施。這是全球唯一在國家層面專門針對黑土地實施的立法行動,一方面有力回應了黑土地保護的法律訴求,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國家“依法護土”的決心,對確保糧食安全及生態安全起著重要作用。

  黑土地是優秀且寶貴的土地資源,與國外相比,我國黑土地開發得最晚,但肩負的責任最重。在我國,黑土區是全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承載著全國1/4的糧食産出與1/3的商品糧供給,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近年來,黑土地的“亞健康狀態”引發人們關注,土壤品質面臨的“變薄、變瘦、變硬”等問題越發突出。中國科學院發佈的《東北黑土地白皮書(2020)》顯示,近60年,東北黑土耕作層土壤有機質下降了1/3,部分地區下降了50%。

  所有涉及自然資源的法律法規,都是為了解決自然資源的可持續使用問題。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一直在探索黑土地的治理形式和路徑,相關政策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元、從地方法規到國家法律的躍升。立法雖然是重點,但執行更是難點。需要看到,耕地的品質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如果治理不成體系,缺乏長效機制,各相關主體不能形成合力,治理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在黑土地保護法實施之際,更應在理順機制上下功夫,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農業生産經營者實施、社會參與的保護機制,形成依法護土的強勁合力。

  在政府主導方面,黑土地保護法明確了各級政府責任,確立了中央統籌、省級負責、縣級落實、鄉鎮實施的黑土地保護治理結構。更好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各級政府首先要增強法治意識,加速推動相關配套實施細則的出臺,將“構建黑土地大保護格局”這一任務納入東北四省區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中。其次,要細化舉措、壓實責任,探索各地方以及各部門執法過程中的協調機制。同時,加強專業化執法人員的培養,提高土地保護的執法效能;建立動態的監督與資訊法規機制,確定黑土地保護評價指標及檢測體系標準,並綜合黑土地類型、分佈、數量等情況建立黑土地檔案和臺賬。此外,政府還要為黑土地治理工作提供合理有效的科技支撐、技術服務以及財政支援等。

  黑土地的保護離不開百姓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端牢中國人的飯碗,切實保護好黑土地,就要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讓廣大農民利益近期不受損、長遠更有利,日子越過越好。對於農業生産經營者而言,黑土地保護法明確了保護黑土地是包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等在內的各類生産經營者的應盡義務。

  需要看到,一段時間以來,部分小農戶缺乏護土積極性,一些農業生産主體不想提升地力,只想最大化産出,甚至出現低價倒賣與掠奪式使用等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有必要創新治理手段,激發農業生産經營者的內生活力。首先,應加強黑土地管理制度創新,提高農業規模化經營水準。通過土地流轉、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其他有效方式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培育和壯大黑土地保護專業服務隊伍。其次,探索黑土地保護和投入增長機制,完善生態補償和政策性補貼機制,激勵農民積極參與黑土地保護並從中受益。最後,積極引導黑土地使用者的長期導向意識,促使農業生産者關注黑土地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問題。

  在社會參與方面,黑土地保護法明確規定,鼓勵社會資本投入黑土地保護活動,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一是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到黑土區生態環境綜合檢測系統建設中去,例如,政府應當適時開展黑土地保護評價試點工作,建立黑土地保護的第三方評價機制,並將社會資本引入到第三方的評估體系之中。二是將一些鹽鹼地與風沙地納入黑土區土壤保護和監測體系建設範圍,因地制宜地讓一些社會資本開展生態經營,以“重養輕用”的方式逐步恢復一些土地的活力。三是積極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到黑土地保護創新技術開發中來,協同開展科技攻關,以此來促進新技術的推廣以及生産成本的降低。

  只有把法律條款落實到每一寸黑土地上,確保黑土地總量不減少、功能不退化、品質有提升、産能可持續,廣袤的黑土地才會成為更加充滿希望的田野。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