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讓城市生態與文脈傳承並向而行

2022-08-04 09:10: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近日,國家發改委發佈《“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十四五”時期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目標任務和政策舉措,推動城鎮化品質不斷提高。《方案》尤其強調,要推動歷史文化傳承和人文城市建設;劃定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保護延續歷史文脈;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建設宜居、韌性、創新、智慧、綠色、人文城市。

  城市是現代文明的標誌。有哲學家説,“城市是一種特殊的構造,這種構造緻密而緊湊,專門用來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城市具有高強度社會、經濟、自然集聚效應等特徵,城市人口密集,資源消耗量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很大。城市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規劃建設的過程中,會對自然環境進行必要的改造,但需要有節制、有計劃的實施,避免過度損壞生態環境。

  也因此,新型城鎮建設須全盤考慮,既要做好生態文明保護,也要做好城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各地理應堅持城市以人為本的原則,採取高標準規劃設計理念,努力實現生態文明與文化傳承的有機融合,建設城市綠色生態,保護延續歷史文脈。

  《管子》雲:“聖人之處國者,必于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有機鏈條。人與自然和諧、風景如畫的城市,即符合古人的規劃理念。山水林田湖是城市生命體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隨意侵佔和破壞。如果不保護好生態文明,那麼城市就會失去生機活力,甚至會因生態環境惡化,而陷入巨大的生態危機,威脅到市民的日常生活與城市的未來發展。過去,有些地方在城市建設中,因忽視生態環境保護而導致城市的自然蓄水、調節能力下降,降低了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等風險的能力,有可能帶來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這警醒我們必須保護好城市生態。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聚集,也是文化發展的載體。城市文化涵蓋的範圍很豐富,既包括人文、歷史、習俗、居民生活方式等精神方面,也包括建築、公共文化設施、歷史古跡、文化遺産等物質方面。例如北京的京劇、京片子、四合院、衚同、城墻等,均屬於“老北京”城市文化的組成部分,這些文化符號特徵鮮明,薈聚成北京城市文化底色,令市民生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也增強了北京文化的魅力和地位。

  從我國城市的發展歷程來看,一個宜居的城市,必然是在城鄉規劃方面進行了超前部署,取得了生態文明與文化傳承的融合發展,使得城市擁有了和諧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豐富且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近年來,杭州、成都、西安、重慶等“網紅”城市,就是在城鄉規劃建設過程中,十分注重生態環境和文化傳承,憑藉著美麗的生態文明與獨特的文化魅力,成功“出圈”,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和追捧,並成為旅遊熱門目的地城市,獲得了口碑和經濟利益的雙豐收。

  城市的特點要求我們,既要注重生態文明,也要注重文化積澱和文化創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4.72%。隨著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以及城市落戶政策的進一步放開與落地,城鎮化率還將繼續提升。在“十四五”時期,我國仍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期,城鎮化動力依然較強。各地有必要未雨綢繆,及早進行週密而科學的城市規劃,力求生態文明與文化傳承並向而行,打造和諧宜居、文明智慧的新型城市。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