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有所育關乎民族未來
作者:王培安(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幼有所育”,將其納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托育服務相關政策法規陸續出臺,標準規范體係基本建立,服務供給有序擴大,取得積極進展。但是,全社會對普惠性托育服務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入托難、入托貴”與“機構招生難、收不滿”現象並存。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提出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係,為解決托育服務供需矛盾問題指明了方向。
推動將托育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係。積極構建政府主導、以普惠微型托育機構為主體、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托育服務體係,為城鄉居民提供質量有保障、價格可承受、方便可及的托育服務。在出生人口減少、學前教育資源有富余的地區,鼓勵“托幼一體化”,推動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托班,將2至3歲幼兒托育服務納入以公立機構為主的普惠性學前教育服務體係。
擴大普惠托育服務有效供給。“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到2025年努力實現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到4.5個。應發揮規劃引領作用,以地市級行政區域為單位制定整體解決方案,通過完善土地、住房、財政、金融、人才等支持配套措施,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提供托育服務。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街道、社區(居委會)在工作生活區域內,採取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多種形式,舉辦普惠性托育機構,研究出臺規范和支持家庭托育點的政策舉措。
重視需求的培育和需求潛力的釋放。當前家庭養育仍然是我國主要的育兒模式,很多家庭對托育服務缺乏足夠的了解和信任。要發展安全、放心、近便、普惠的托育服務,多渠道提高供給質量,積極推動服務升級,有效釋放家庭照護需求。對于社會力量舉辦的非普惠性托育服務機構,也要為其留出適當發展空間,滿足多層次、個性化需求。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家庭婚育文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變遷使家庭模式發生重大變化,家庭的小型化、代際關係簡化、形態多元化等特徵愈加突出,家庭的養老撫幼功能逐漸弱化。近年來出現的群眾生育意願快速走低、失能老年人照護難等正是我國家庭模式變化的突出表現。在應對高齡少子化挑戰過程中,存在家庭作用乏力的問題。要大力倡導修身齊家、孝老愛親、適齡婚育、優生優育、責任共擔、代際和諧、家庭和睦的新時代婚育文化,實施新型家庭文化建設工程,在全社會廣泛開展家庭友好單位、社區、城市創建活動,將鼓勵和倡導家庭成員之間互助支持、促進家庭責任與職業發展平衡等舉措納入評估指標。
重視城鄉普惠托育服務均衡發展。關注“幼有所育”的城鄉差異,農村3歲以下嬰幼兒的照料模式與城市是有區別的,在具體措施上要考慮適用性問題。如在研究擴大普惠托育支持政策的覆蓋范圍時,不僅要覆蓋或補貼城鎮地區、在托育機構中接受服務的家庭,對農村地區、由家庭成員照護嬰幼兒的家庭也應予以補貼支持。
全面加強綜合監管,保障嬰幼兒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健全完善行業準入、運營管理、從業人員資質、質量評估等,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強事中事後全流程監管。加強行業自律和信用激勵,開展行業服務質量評價,提高行業公信力,優化市場發展環境。有效發揮工會、婦聯、計生協會等群團組織的橋梁紐帶和社會協同功能,為育齡婦女提供科學育兒、早期發展、健康咨詢、婦女就業和職業發展等服務,形成共建共治的良好氛圍。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國際國內大量研究認為,投資兒童早期發展成本低,但收益比最高。有研究表明,對0—3歲嬰幼兒階段的投入,決定了一個人未來85%的認知和智力水平。因此,高質量實現“幼有所育”是人口發展的基礎和關鍵,是提高人口質量、貫徹落實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內在要求,是新時代應對人口形勢變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必然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