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的重大任務。這是我們黨深刻總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經驗教訓,立足國情、放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對中國特色衛生健康發展道路的堅持與發展,也是對國家安全體系的鞏固完善。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準確把握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的重要意義和目標要求,切實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充分認識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的重要意義
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是保障和維護人民健康的必然要求。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重大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始終是人類健康的大敵,一部人類發展史可以説是與傳染病鬥爭的歷史。無論是14世紀中葉的“黑死病”、1918年的“大流感”,還是本世紀初的“非典”,都讓人類付出了慘痛代價,這次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敲響了警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任務。只有切實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織緊織密“防護網”、築牢築實“隔離墻”,把功夫下在平時,才能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迫切需要。及時穩妥應對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關係國家安全與發展,關係經濟社會大局穩定。如果應對失當、控制不力,不僅人民生活水準和品質會受到重大影響,還會造成人心恐慌,全社會將付出沉重代價。這次全球性傳播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運作、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政治格局造成強烈衝擊,給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增添了新變數。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我們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強化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把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納入國家總體安全戰略統籌佈局,及時化解和處置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風險。
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是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內在要求。防範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一項複雜性、關聯性很強的系統工程,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驗。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成立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派出中央指導組,發揮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作用,堅持依法、科學、精準的防控策略,堅持黨政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動員、全民參與的工作機制。廣大醫務人員義無反顧衝在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第一線。經過全國上下艱苦卓絕的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黨和國家卓越的治理能力。當前,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增多,必須將有力有序防範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揚優勢、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不斷完善應對機制,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為維護國家長治久安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深刻理解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的核心要義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建議》提出了“十四五”期間實現“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的目標要求,明確了發展思路和重點舉措,強調加強核心能力建設是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的重中之重。
提高指揮調度能力。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成功防範和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根本政治保證。要打破部門和地域界限,建立高效融合、反應靈敏、決策科學的組織指揮體系,完善重大風險研判、評估、決策、防控協同機制,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行動,做到指令清晰、系統有序、條塊暢達、執行有力,大力提升指揮協調效率和能力,快速精準解決一線遇到的緊要問題。
提高監測預警能力。早發現是有效防範化解公共衛生重大風險的前提。要把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作為當務之急,著力完善傳染病疫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系統,改進不明原因疾病和異常健康事件監測機制,健全多渠道監測預警機制,建立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提高評估監測敏感性和準確性,把握最佳時機,爭取戰略主動。
提高預防控制能力。強大的傳染病預防控制能力是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核心能力。必須堅決貫徹預防為主方針,立足更精準更有效地防控,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機制,改革和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立適應現代化公共衛生體系的人才培養使用機制,提升疫情現場處置能力,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提升群眾動員能力,形成防治結合、專群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嚴密防線。
提高應急救治能力。政府主導、公益性主導、公立醫院主導的救治體系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護佑人民安全和健康的重要基礎。要堅持平戰結合,統籌應急狀態下醫療衛生機構動員響應、區域聯動、人員調集,按照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原則,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發揮中醫藥在重大疫情救治中的獨特作用。同時,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體系,避免因費用問題影響救治。
提高物資保障能力。應急醫療物資保障是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要打造醫療防治、物資儲備、産能動員“三位一體”的保障體系,健全國家重要醫療物資保障調度平臺,加強科學調配,有效滿足重特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處置需要。
準確把握“十四五”時期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的重點工作
健全應急響應機制。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級應急響應機制和應對預案,明確不同級別響應的啟動標準和流程,以及政府、部門、單位和個人“四方責任”。實施全民健康資訊聯通工程,完善資訊報送機制,實現傳染病報告資訊和患者就醫症狀資訊實時抓取。依託國家公共衛生、動物疫病、口岸檢疫、食品安全等系統,構建全域監控和全流程追蹤的監測體系,加強境內外疫情監測和輸入風險防範,將防疫觸角延伸到各行業各領域。注重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資訊化技術,實時分析、集中研判,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建立嚴格、專業、高效的資訊發佈制度,及時公開透明向國內和國際社會發佈權威資訊,回應社會關切。
完善疾控體系。優化完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職能設置,健全以疾控中心和專病防治機構為骨幹,縣級以上醫院為依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防治結合、軍民融合的疾控體系,建立上下聯動的分工協作機制。改善疾控基礎條件,加強實驗室網路建設,支援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建設,實現每個省份至少有一個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著力提升病原體快速甄別鑒定和追蹤溯源能力。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強化各級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職責,建立人員通、資訊通、資源通和監督監管相互制約的機制。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強化基層公共衛生體系,築牢基層重大疾病防控防線。
健全醫療救治體系。實施應急救治能力建設工程,健全傳染病診療和救治網路,明確“平時”和“戰時”職責及轉化模式。結合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依託區域內高水準醫院,建設一批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完善綜合醫院傳染病防治設施標準,加強感染、急診、重症、呼吸、麻醉、檢驗等重大疫情救治相關專科建設,強化發熱門診(診室)建設,做好大型體育場館、展覽館、酒店等改建為方艙醫院的適應性工作。加強中醫院建設,完善中西醫結合應急救治機制,提高應急救治能力。
健全科技支撐體系。加強疾病防控和公共衛生科技攻關體系和能力建設,推進傳染病防控研究基地建設,佈局建設一批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形成覆蓋全國的協同研究網路。加大衛生健康領域科技投入,研究論證新發突發傳染病和生物安全風險防控重大項目,支援協同開展重大傳染病病原體溯源、傳播途徑、致病機理、防控策略、檢測試劑、診療救治、藥物和疫苗研發等全鏈條研究。建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體制,加快發展高端醫療設備,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提高國産藥品、醫療器械和疫苗國際競爭力。
健全醫療物資保障體系。完善中央、地方兩級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制度,科學制定儲備目錄,確定儲備規模、種類和儲備點。優化重要醫療物資産能保障和佈局,建立統一的採購供應體系,注重發揮社會力量作用,確保應急物資供應保障安全有效可控。加強醫療機構緊缺應急物資設備的統籌配置,建立健全高效規範、集中統一的收儲、輪換和動用管理制度,提升儲備效能。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公共衛生和衛生應急人才發展規劃,健全人員準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加強醫教協同,適當擴大公共衛生相關專業招生規模,推進公共衛生醫師規範化培訓,強化高校與疾控機構、傳染病醫院的醫教研合作,以科研項目帶動人才培養,建設公共衛生高層次人才隊伍。持續加強全科醫生培訓,引導專業人才向基層流動。各類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行財政全額保障政策,落實“兩個允許”要求。建立以實踐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機制,優化利益分配激勵機制,拓寬公共衛生專業人才就業渠道,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從事公共衛生工作。
強化法治保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公共衛生法治體系,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應對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推動制修訂傳染病防治法、生物安全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律法規,完善突發重特大疫情防控規範和應急救治管理辦法。健全執法管理體制及職責,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制度,加大監督執法力度,依法嚴懲擾亂醫療秩序、防疫秩序、市場秩序、社會秩序等違法犯罪行為。做好相關法律法規普及工作,提高全民守法意識。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21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