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堅定制度自信提供理論支撐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加強制度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引導全黨全社會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和優越性,堅定制度自信。”為貫徹落實這一重大部署,本報理論部近日舉辦加強制度理論研究專家研討會。今天摘要刊發與會專家的發言,以饗讀者。
——編 者
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
鄭新立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産力發展水準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之所以能取得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成就,關鍵在於對所有制形式、分配製度和經濟體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逐步形成了適應生産力發展要求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産權和合法權益,營造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實現各種所有制經濟權利平等、規則平等、機會平等。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完善構建親清政商關係的政策體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對於為國家和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的企業和企業家,無論是國有還是民營,都應當予以宣傳和表彰。
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處理好按勞分配與按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産要素分配的關係,健全各種生産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再分配調節機制,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弘揚勤勞致富精神、樹立共用發展理念,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努力實現社會公平。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通過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健全以公平為原則的産權保護制度,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等舉措,消除束縛市場主體活力、阻礙市場和價值規律充分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弊端,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未來的市場競爭,很大程度上是科技的競爭。必須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升産業基礎能力和産業鏈現代化水準。
(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顧問)
構築中國制度建設理論“三個體系”
任天佑
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構築中國制度建設理論的學術體系、理論體系、話語體系,為堅定制度自信提供理論支撐”。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加強制度理論研究指明瞭目標方向、明確了使命任務。
深入理解重大意義。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中國制度,背後是有一套嚴密而清晰的邏輯體系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凝練概括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之治”已經證明了這些顯著優勢。構築中國制度建設理論“三個體系”,有利於從理論上把中國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闡釋清楚,讓人們深刻認識中國制度蘊含的學術邏輯、理論邏輯、話語邏輯。中國制度不僅使中國創造出令世界驚嘆的發展奇跡,而且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構築中國制度建設理論“三個體系”,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從中國制度、“中國之治”中汲取有益成果。
準確把握原則要求。構築中國制度建設理論“三個體系”,應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始終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確保人民當家作主、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統一,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釋,使其中能夠體現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中國價值的精華得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並應用於中國制度理論的發展完善;堅持獨立自主和吸收借鑒相統一,吸收借鑒人類制度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同時保持政治定力和戰略定力,堅守中國制度的根和本。
始終堅持科學理論指引。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堅持以我為主創新創造,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斷發展完善、“中國之治”優勢更加彰顯提供堅實理論支撐。要善於從中國制度建設實踐經驗中,從研究回答重大時代性課題中,提煉形成自己的標識性概念,形成自己的研究範式。
(作者為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原院長)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創新和優勢
洪銀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重大經濟制度創新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二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把這三項制度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作出的新概括。這一新概括,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産力發展水準相適應,充分彰顯了三方面的優勢。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優勢。這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以適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形式,促使一切發展生産力的源泉充分涌流;二是促進不同所有制企業的競爭,促使國有經濟在競爭中深化改革、有進有退,增強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三是混合所有制經濟成為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於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於推動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四是有利於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保證人民群眾共用發展成果。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優勢。社會主義分配製度,打破了“大鍋飯”的平均主義分配方式,提高了勞動效率;激勵不同要素所有者加大要素投入,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既強調多勞多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又強調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産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有利於鼓勵先進、提高效率、最大限度激發活力,有利於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這一優勢突出表現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優勝劣汰的選擇功能和獎懲分明的激勵功能,通過規則體系、價格機制、競爭制度等有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另一方面,政府不僅在市場失靈的領域發揮作用,還以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原則建設和規範市場秩序,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品質發展,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等,從而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三個方面的制度是一個有機聯繫、相輔相成的整體,既有利於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又彰顯社會主義優越性,為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效制度保證。
(作者為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推進憲法全面實施的制度保證
莫紀宏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保證憲法全面實施的體制機制,並明確保證憲法全面實施的一系列重要制度措施。以制度化手段保證憲法全面實施,對於維護憲法權威、發揮憲法的根本法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理念,突出憲法在治國理政中的核心地位。《決定》強調,“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憲法是國家根本法,規定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具有最高法律效力。黨領導人民依靠法律治國理政,依靠黨內法規管黨治黨,都離不開憲法。樹立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的理念,才能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充分發揮憲法的指導作用。
保證憲法全面實施的重點在於加強憲法實施的監督。通過有效監督憲法實施,使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充分享有憲法規定的權利,自覺履行憲法賦予的職責和義務。根據我國憲法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權監督憲法的實施。全國人大常委會可以通過解釋憲法,在進一步明確憲法條文含義的基礎上推動憲法在實際生活中得到普遍遵守和執行。落實憲法解釋程式機制,意味著要有效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憲法的職權,強化對憲法實施的監督。
《決定》重申堅持憲法法律至上,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一切違反憲法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提出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機制的要求。這強調了憲法作為根本法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行為的基礎性規範和約束作用,對於進一步弘揚憲法精神、增強憲法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國際法研究所所長)
努力把制度理論研究做實做深做透
秦 宣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加強對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理論研究,努力把研究工作做實、做深、做透。
加強歷史邏輯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加強對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理論研究,需要結合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關於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豐富思想,結合我國歷史上形成的一整套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深入挖掘其深厚歷史底蘊;深入研究中國共産黨人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歷史進程;認真總結人類歷史上不同類型國家建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寶貴經驗。通過加強歷史邏輯研究,深入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必然性。
加強基礎理論研究。認真梳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思想,深入研究毛澤東同志、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關於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重要論述,深入研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構築中國制度建設理論的學術體系、理論體系、話語體系。
加強實踐問題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在實踐創新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也必將隨著新時代實踐創新而不斷完善和發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從13個方面部署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完成好這些重大任務,需要專家學者開展深入的調查研究,不斷研究實踐問題、總結實踐經驗。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
為制度建設提供哲學支援
辛 鳴
加強制度理論研究,既需要從專業角度對具體制度進行研究,也需要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層面對制度進行整體研究,為制度建設提供哲學支援。
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辯證關係入手研究制度建設。馬克思主義哲學把經濟社會發展看作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制度發展也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社會經濟關係是決定制度形態的深層次原因,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到什麼程度,制度建設也應該發展到什麼程度。制度建設的目標要呼應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同時,制度建設不僅要適應現階段的社會生産力發展水準,而且要能反映社會生産力的發展趨勢,促進生産力發展。因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其“三步走”的時間表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高度吻合。
從歷史必然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係入手研究制度建設。強調製度建設要適應一定階段的社會生産力發展水準,並不意味著人對制度建設和變革毫無影響。在認識把握並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把價值訴求、理想目標、立場觀點方法等體現在制度安排與運作中,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充分汲取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成功經驗,把制度建設建立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與運用上,建立在對中國社會發展階段的清醒認知上,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鮮活的實踐上,體現了歷史必然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統一。
強化制度建設研究的系統思維。制度是一個系統。就其內涵而言,制度不僅僅是一些條文和規則,而是包括規則內容、對象、內在理念、實現載體等諸多要素在內的系統。就其外延而言,制度同樣不是條文規則的堆砌,不同制度在制度系統中是有各自定位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和各領域具體制度,構成現實社會中的制度基本形態。把制度視為系統,研究制度結構,有助於克服把制度僅僅作為一些規則的組合而導致對制度認識的偏差,也有助於避免由於這種偏差而在制度現象解釋方面出現一些缺陷。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推進意識形態建設的重大制度創舉
孫來斌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指引我們不斷奪取革命、建設、改革勝利的強大思想武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並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作為一項根本制度明確提出來,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關係我國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創新。
思想引領方向,方向決定道路。在長期的奮鬥歷程中,我們正是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才找到革命、建設、改革的正確道路,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向前發展。政治上的堅定源於理論上的清醒,只有高度自覺、始終不渝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保證道路不偏移、政權不變色,保證國本永固、事業常青。
新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就要保持思想定力、政治定力。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是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全面領導的重要體現,也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決貫徹好、落實好。
高校是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陣地。要堅持用科學理論培養人,用正確思想引導人,用主流價值涵育人,幫助廣大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深入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培養高素質思政課教師隊伍,不斷增強高校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堅持立破並舉。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推動工作,使之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同時要發揚鬥爭精神,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理直氣壯批駁挑戰政治底線的錯誤言論,切實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識形態安全。
(作者為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堅持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獨特優勢
張 浩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獨特優勢”。新時代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人民民主,要從理論上進行深入研究,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獨特優勢,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
構建程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統籌推進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加強橫向聯動、縱向銜接、綜合運用,發揮各類協商渠道的作用,形成整體效能。根據不同協商渠道優勢特點,分類形成制度規範和工作規則,規定其參加範圍、討論原則、基本程式等,確保協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規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按照科學合理、規範有序、簡便易行、民主集中的要求,加強協商程式設計,形成步步銜接、環環相扣的閉環運作流程。
完善協商于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的落實機制,促進科學民主決策。一方面,把民主協商作為重大決策必經程式,做到重大決策協商在黨委決策之前、人大通過之前、政府實施之前;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先協商後決策,對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先協商後決定,在出臺重要地方性行政措施時先協商後審議;建立健全決策諮詢制度,暢通各種利益訴求進入決策程式的渠道。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重大決策執行中的協商機制,以協商民主推動決策貫徹落實;在決策中進行協商對話,形成發現、改正失誤和錯誤的機制;完善協商成果採納、落實和反饋機制,探索建立督查和考核機制,從制度上保障協商成果落地。
豐富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制度化實踐,更好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建立完善覆蓋不同領域、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等的制度化平臺機制,圍繞涉及全國各族人民利益的事情、一個地方人民群眾利益的事情、一部分群眾利益和特定群眾利益的事情、基層群眾利益的事情等進行廣泛商量;構建社會各方面對話交流、懇談溝通的平臺,暢通利益表達渠道,讓群眾充分表達訴求,推動形成政策措施。
(作者為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山大學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29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