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用禮儀涵養愛國主義情懷

2019-10-16 09:27: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用禮儀涵養愛國主義情懷

  【文化評析】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既是公民基本道德規範,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新時代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我國舉行了包括閱兵和群眾花車遊行等在內的一系列盛大慶典,從形式和內容上強化了大國崛起的國家形象,同時也是一次愛國主義的集中教育。這一系列慶典是國家禮儀的重要形式。

  禮儀是宣示價值觀、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能夠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回顧新中國成立的70年曆史不難發現,國家重大紀念日舉行閱兵和群眾遊行已是制度化安排,通過行為符號(閱兵、遊行、升旗)、物件符號(花車、領導人巨幅畫像)、聲音符號(鳴放禮炮、奏國歌)、語言符號(領導人講話和標語口號)等儀式展演方式強化了民眾的政治參與意識,激發了人們的愛國主義熱忱。國家重大紀念和慶典活動是一種政治儀式,蘊藏著寶貴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禮記樂記》中稱:“禮者,天地之序也。”古人甚至認為禮是人類區別於禽獸的標誌,是文明與野蠻的區分,禮是整個中國人世界裏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禮儀教育在過去幾千年中華文明史中承擔著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美德的使命,同時對規範社會秩序也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從傳統意義上講,禮儀包括兩部分:“禮”和“儀”。“禮”是禮節,“儀”是儀式。禮節一般是個人性的,而儀式大多是集體性的,如閱兵儀式、升旗儀式、國家公祭儀式等。儀式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儀式的功能就是凝聚社會團結、強化集體力量。人類學家大衛科澤曾説過:“沒有象徵以及相關的儀式,就沒有政治。”

  正是因為有喚起集體記憶、增進集體情感、整合社會秩序、加強社會團結的作用,古今中外,許多國家和團體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禮儀以達到其教化的目的。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的愛國者們就通過禮儀、出版物和公民活動倡導愛國思想。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儀式既是傳播渠道,也是傳播內容。現場參與、聆聽、觀看,把敘事的“浸入式”、主題的“思想性”、現場的“體驗性”結合起來,這樣的傳播場景的建構,迅速吸引了受眾的注意和深度參與,讓愛國主義具象化。

  當然,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也告訴我們,任何事物在一定條件下都具有兩面性。如果愛國行為的傳播過度依賴儀式,變成儀式化愛國,那事情必將走向反面。因此,要防止過度儀式化,堅決杜絕任何形式的“低級紅”“高級黑”。

  (作者:魏宗凱,係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生)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