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總經理梅群:老字號也要國際化

時間:2008-02-25 09:06   來源:《中國新時代》 

  提示:“中藥現在已經成為一些西方人治療的另一種手段,比如咳嗽、關節炎、哮喘等西藥無法根治的疾病或慢性病,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中藥”

  “在悉尼開設分店是同仁堂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大步.”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梅群臉上帶著笑,自豪地對《中國新時代》記者說。此時正是下午兩點,陽光灑落在同仁堂總公司這個傳統文化凝聚起來的四合院上,屋子里裊裊升騰著縷縷茶氳。

  2005年11月18日,北京同仁堂悉尼分店正式開業。這是同仁堂在大洋洲設立的第一個分店。

  同仁堂是全國中藥行業著名的老字號,自創建至今已經有336年的歷史;其產品更因“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享有盛名。

  作為一個國家傳統文化精華的老字號,其在國內的地位自然是舉足輕重,而同仁堂並未就此止步,面對世界中醫藥市場的風雲跌宕,同仁堂一頭扎進了國際市場。

  開辟國際市場的同仁堂,前路並非一帆風順。

  開分店要帶上老中醫

  同仁堂的第一個腳印,留在了香港。

  1993年,在獲得自由進出口權的有利條件下,同仁堂以參股的形式在香港建立了第一家合資公司。隨後,同仁堂每年都以平穩的速度向海外發展。如今,同仁堂已在全球的13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 20 家分店。

  “這其中的每一步,都需要我們的探索和創新。”梅群感慨良多。“世界中藥市場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因此我們進入每一個國家首先都要研究並通過當地的標準。”

  同仁堂的觸覺延伸到了4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就意味著有40多個標準;而同時為了與國際接軌,同仁堂自身的生產水平還需要不斷提高,這就需要大量的工作和投入。近5年來,同仁堂先後投資6個多億,用于此項生產制作標準的改善和提高。而歐盟將在2010年左右對中醫藥立法,這對中藥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們現在已經在做積極的準備。”

  海外經營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為了在人員上配合戰略需要,同仁堂要在國內外全方位地選拔和培訓營銷隊伍。隊伍的人員構成,一般來說要包括中方經理、老中醫、技術人員、中層管理人員、一線的銷售人員和財務管理人員等。

  “對外派人員的要求是比較高的,”梅群介紹說:“他們要熟悉藥店的經營管理、懂法律,要熟悉中藥的專業知識、也要有外語基礎,同時要了解當地的文化,”正因此,中藥在海外的發展還需要一個過程。

  “在探索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文化認同。”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導致了西方人對中華老字號產生一種陌生甚至懷疑、不信任的態度。雖然近年來隨著中國在國際上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的產品不斷涌入世界,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關注中國的傳統文化,但西方人多年來依靠西藥的習慣也不可能馬上改變。“因此,我們還是需要採取本土化戰略。”

  “關鍵在于選準符合對象國市場需求的產品。”根據國外的技術標準對產品的成分、包裝等做出調整。值得考慮的甚至還有建築風格,要融合兩種文化的特點。而在一些與消費者打交道的基層崗位上,也聘請一些當地人。

  “近幾年的發展證明了我們的戰略是正確的。”梅群說:“中藥現在已經成為一些西方人治療的另一種手段,它的特殊療效和保健功能也逐漸被認可。比如咳嗽、關節炎、哮喘等西藥無法根治的疾病或慢性病,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中藥。”

  海外遭遇“洋中藥”

  這次同仁堂在悉尼開設的分店,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原因在于它是第一家打入西方主流市場的藥店。?

  “同仁堂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首先把目標人群鎖定在海外的華人圈。”梅群說。海外的華人社會與中國同宗同源,文化理念比較接近,中藥比較容易被接受。之前在日本、韓國和英國開設分店就是出于這樣的考慮。

  “2001年我們到英國時,英國大使自豪的對我們說:正是由于同仁堂在當地的影響,當地通用的語言在英語、粵語之後又加了普通話。”

  此次同仁堂悉尼分店的開業,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這也得益于兩國良好的政治關係,同時,澳大利亞文化兼容性強,容易接受中醫藥。同仁堂的10條生產線已通過TGA(Therapeutic?Goods?Administration澳大利亞藥品管理局)認證,這次悉尼分店在試營業期,當地的顧客就佔到了50%。可以說這是同仁堂老字號國際化的一個階段性勝利。

  當前,日本、韓國中醫藥市場上還不斷涌現出“洋中藥”,對中華老字號的中藥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和衝擊。中藥,就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形成的,而洋中藥只能算是一種草藥的食品或保健品,不能算是中藥。“競爭與機遇是並存的,而對我們來說,競爭不是目的,目的是在海外的市場中,與當地的形成互補互助的關係。”

  按照梅群的設想,同仁堂要走一條“名醫+名牌+名藥”的品牌之路,堅持以品質佔領市場,“我們在悉尼就與當地的康平西醫診所建立了合作關係,相信可以進行很好的學術交流,起到互相補充。”

  從1993年實現出口創匯186萬美元,到2004年的2000萬美元;從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到足跡遍布40多個國家,我們沒有理由懷疑這條國際化路線的正確性。對于今後在國際市場上的發展,同仁堂更加有著明確的方向。在五年內海外建店達到100家,出口創匯爭取達到6000萬美元以上。出口產品在現有的100個品種增加到200個。

  老字號所代表的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而老字號在國際上的成敗,也將體現出世界對中華文明的認可度。梅群強調說,“老字號進軍國際市場同樣有助于傳播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

  “下一家海外分店已經在操作中了”,梅群透露說。

編輯:陳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