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資活水難解臺灣公共工程建設之渴

時間:2012-02-09 15:39   來源:東南網

  這兩天,臺灣新“內閣”上任伊始,便聲稱要擴大對陸資開放的幅度,啟動第三波陸資開放項目,其中重點談到要吸引陸資參與島內公共工程建設。

  早在2009年6月臺當局首次對陸資開放的項目中,就包括了20小項公共工程建設,不過近三年過去了,幾乎沒什麼陸資進入這類項目,開放近似形同虛設。當初島內盼望的陸資活水,並未澆灌公共建設領域。

  龐大的大陸資金有巨大的對外投資衝動,臺灣公共工程建設現階段也有2000億元新台幣的資金缺口,這樣一種原本“你情我願”的組合,為何無法成功撮合呢?

  不能承包工程,陸資赴臺興趣低

  在已開放的陸資項目中,包括製造業、服務業、公共工程建設三大類,目前陸資投入服務業的項目數最多,而公共工程建設進展最緩慢。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員嚮導報記者稱,關鍵是臺當局禁止陸資過去承包工程,陸資只能作為項目的出資股東,影響了陸資興趣。

  另外,在已經開放的20小項公共建設中,沒有包括重大工程,只是邊緣性的小項目,例如民用航站周邊過境旅館、會議中心、展覽館等,而且加上了諸多限制性條款,比如可以參與港口建設,但不能參與與之相配套的倉儲物流設施建設。

  在臺灣新當局擬再開放的25小項公共建設項目中,包括捷運、車站、轉運站、海水淡化廠、公園綠地、離島大型購物中心、纜車等,項目數雖然翻了一倍多,兩者相加佔到臺灣公共建設總計84小項的54%,不過,這次仍然規定陸資只是出資股東,不能承攬工程。

  王建民表示,搞工程建設的最大利潤在承包工程,如果只是出資配合拿到工程的臺灣業者,利潤空間不大,再説這45小項已開放和將開放的公共建設中,重大工程所佔比例很小,料想陸資興趣也不會太大。

  四大“安全原則”,體現保守思維

  6日,臺灣新任“公共工程會主委”陳振川指出,在不影響臺灣安全、社會觀感,並且對島內産業發展有正面助益、不衝擊島內産業等四大原則下,擴大開放陸資進入島內公共建設項目。這就是臺灣新當局對陸資參與公共建設的四大“安全原則”。

  陳振川具體指出,對於恐影響臺灣安全項目,將會限制金額、投資比例以及投資區域、範圍;社福等設施或服務若無限制開放,定會影響社會觀感,這部分會考慮符合島內民情與需求,酌予鬆綁,例如因應人口老化,開放投資老人餐飲、照顧等服務。

  王建民評論稱,這四個原則體現出臺當局對陸資依然很保守,公共建設對陸資開放的步子邁得並不大。例如“不影響臺灣安全”、“不影響社會觀感”,這非常抽象,難以定義,炒房炒地算不算影響社會觀感?臺灣對其他外資並不存在這類歧視,這種“莫名其妙的規定”,反映了其過度防範性的原則。

  再如,“對島內産業有正面助益”、“不衝擊島內産業”這兩條規定,王建民説,任何投資都會有正面效益和負面效益,壯大某些産業的時候,難免會削弱一些産業。

  王研究員認為,臺當局對陸資的開放,習慣性以臺灣單方面需求來考慮,以島內眼光看島內,而不是從兩岸互利雙贏的視角來看待彼此經貿往來,沒有從陸資的需求來看問題,這就難怪激不起陸資多大的興趣了。

  他還補充説,大陸商務人員往來臺灣的手續辦理還很繁瑣,他們在臺灣投資、就業以及子女就學無法與其他外資人員享受一樣的待遇,這必然也影響到陸資入臺。(海峽導報記者 蘭文)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