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商時報》今日在頭版頭條報道說,景氣冷颼颼,臺灣“央行”27日公布10月消費者貸款,罕見的是6大貸款余額全數下滑,合計較9月銳減300億元(新臺幣,下同)。
反映民間消費活力的“其它個人消費貸款”余額,今年以來每個月都在減少,較去年底大幅減少800億元,10月底勉強守住7000億元。
除了其它個人消費貸款外,消費者貸款還有房屋修繕、購屋、車貸、職工福利貸款及信用卡循環信用余額,10月統計顯示,6大類貸款“全趴下”,又以購屋及其它個人消費貸款,單月減幅逾100億元為最多。
10月的消費者貸款余額為6.68兆,同比衰退0.15%,這是過去一年半來,消費者貸款余額首度出現負成長。
三商銀主管指出,房貸戶數和金額通常只增不減,10月購屋貸款余額月減110億,是相當罕見的情形。
昨天由不動產信息中心公布的今年第3季度房價信心指數,也罕見的跌破60,觀察房價信心指數是購屋貸款的領先指標,第3季度信心指數大跌,反應未來幾個月購屋貸款余額還有下減的空間。
市場人士表示,營建類股指數從非典時期的50點,一路走高到520的450點,如今再下探100點關卡,看到相關指標都還在探底,預料房地產市場還要等一段較長的時間才能復蘇。
至于屬于信貸性質的其它個人消費貸款余額,三商銀主管說,民眾現在能省則省,一般消費財的買氣不旺,加上銀行對信貸趨于保守,希望客戶趕快還錢,才會造成貸款余額急凍。
此外,昨天公布的10月建築貸款,余額仍較9月增加104億元,但年成長率依然低于5%,和之前房地產榮景年增率動輒20%,甚至30%以上的成長率沒法子比。
銀行主管分析,即使房地產買方縮手,但尚未推案的建商,選擇“延後開發”,只要還款繳息正常,銀行仍樂得與建商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