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車展 打造中國車展的核心競爭力

時間:2010-04-27 10:58   來源:新華網

4月24日,記者在2010(第十一屆)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上拍攝上海大眾的SUV汽車——途觀(Tiguan)。新華社記者龐興雷攝

  第十一屆北京國際車展23日在北京新國展中心開幕。共16個國家和地區的2100個廠家參展。

  受金融危機影響,傳統的國際五大車展的國際影響力大打折扣,而北京車展的地位陡升,各大國際汽車廠家都將北京車展定位於國際A級車展。

  其實,從創辦之初,北京車展就被人們與國際五大車展相比較,“第六大車展”“躋身於世界一流車展”的話語曾經紛紛見於媒體之上。那麼,隨著中國汽車市場不斷壯大,汽車企業尤其是自主品牌企業實力不斷提高,經過20年的發展,北京車展與傳統的五大車展相比到底處於一個什麼位置呢?

  數量規模世界第一

  各種參展車輛990輛,全球首發89輛,亞洲首發41輛,中國首發35輛,概念車65輛,展出面積20萬平方米,預計參觀人數70萬人,本次北京車展可説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

  而細數離我們最近的國際五大車展:2008年巴黎國際車展,PSA集團至少撐起了多半個天,只有來自25個國家的362個廠商參展,與往屆相比黯淡了不少;2009年的法蘭克福車展,有來自30個國家的753家參展商,這個素有汽車工業“奧運會”之稱的車展,受金融危機影響,規模也無法匹敵往年;

  2009年的東京國際車展,除了參展廠商不盡相同外,清一色的日本製造,只有11家車企參展,展位面積僅2.3萬平方米;到了今年年初的北美車展,也只有61家汽車廠商參展。

  單從參展規模和參展廠商,以及參展車輛的數量上看,這次的北京車展堪稱世界第一。

  市場導向型下的尷尬

  但規模的大小並不能代表一個車展的水準多高以及在世界汽車展覽會領域的影響力有多大。其實在本世紀初,北京車展的規模和數量就已經超過了五大車展,但沒有一個人敢説北京車展已經超過或是達到五大車展的水準。

  2002年的第七屆北京國際車展共有24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家廠商參展,實際面積7.5萬平方米,數量和規模毫不輸給五大車展。但所有展車中沒有一輛全球首發車,甚至亞洲首發車都沒有。當時一位國外參展商的話道出了其中的尷尬,“即使北京車展搭個棚子讓人參展,我們也會來。我們看中的不是車展本身,而是中國市場。”

  一般來説,國際車展地位的確立往往離不開兩股力量的推動:一是作為體現全球汽車技術風向標作用的展示平臺,車展發佈的資訊對全球汽車業和消費者、車迷産生的衝擊力和吸引力;二是由於車展舉辦地車市的重要程度,導致廠家參展競爭升級引發的推力。

  而包括北京車展在內的中國車展火爆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來自於後者。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世界汽車市場大幅度下滑,而中國汽車市場卻異軍突起,年銷售汽車首次超過1000萬輛,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銷售市場,這也使更多的國際廠商必須把北京車展作為最重要的車展。

  本次北京車展共有89款全球首發車,但其中有75款是國內廠家的産品,跨國公司的首發車只有14款。全球首發不等於能夠實現全球銷售,國內的首發車即使能進入市場,目前也多屬於偏安一隅的地位。

  打造中國車展的核心競爭力

  以市場為導向來增加車展的影響力對於北京車展來説是一個正確的方式,同時也是一個必然的途徑。和中國的汽車工業一樣,中國的車展業畢竟最多也只有20年的經歷,要想做強,必須先要做大,以空間換時間、以市場換取發展的內外條件。

  但中國汽車展業,特別是北京車展走到今天,不能再滿足於只有市場的誘惑。如果有一天市場沒有了,中國的車展將走向何處?因此,必須打造中國車展的核心競爭力,樹立自己的方向標和品牌,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更加激烈的全球競爭中屹立不倒,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態勢。

  車展要做強,首先需要中國汽車工業做強。北京車展舉辦了11屆,全球首發車、概念車不斷增多,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汽車工業近些年的發展壯大。正是感受到了中國本土企業實力的增強,感受到了中國汽車市場的不斷發展和成熟,使得這些國際大廠商們隨便拿個過時車型到中國就能熱賣的情況很難再出現,必須拿出好的東西來。

  縱觀世界五大頂級車展,雖然規模和數量沒有北京車展、上海車展等國內車展大,但都具有各自的特點,在世界汽車行業都起到方向標的作用。北京車展必須不斷提高車展的技術含量,自身從市場導向標向技術導向標提升,形成自己特有的品牌和核心競爭力。

  同時,還需要提高車展的服務水準和文化內涵等軟體水準。車展比的不是誰的喇叭聲音高,誰的車模更漂亮,這不是汽車文化或車展文化的全部。汽車文化應該是設計文化、品牌文化、消費文化等的統一。

  通過這次北京車展,我們看到了一些可喜的改變。第十一屆北京車展的主題是暢想綠色未來,一共有95款新能源汽車出現在本屆車展上,尤其是自主品牌企業在汽車的新能源方面正成為主力軍。同時,各種新能源技術和車輛更加貼近實用,這必將對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的推廣和使用起到很好的宣傳和引導作用。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