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海西動態
閩臺交流活動
了解海西
政策支援
臺灣農民創業園
海西西岸(福建)
農業合作試驗區
臺灣水果轉机站
字號:
打造兩岸經濟共同體 互利共榮創雙贏

  時間:2007-11-28 10:06    來源:台灣網綜合     
 
 

  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提出:“預計再十年甚至更短時間,福建的經濟總量就可以趕超臺灣。”資深學者倪志遠今日在香港《大公報》撰文表示,這個雄心壯志一旦實現,其意義遠超過經濟領域;對於促進兩岸和平統一,具有標誌性的作用。

  閩進步神速

  文章説,過去,臺灣客人譏笑福建:“等你們有了一米高速公路再來談統一吧!”現在,福建已建成一千五百公里高速公路,全省高速公路縱橫交錯,基層持續都通了高速公路,暢通無阻。從深圳坐公共巴士到廈門,只需六七個小時。全省正在修建三條高速鐵路,從廈門到深圳的高速鐵路二○一○年就通車,全程只需要三個小時。在香港的一百二十萬閩籍鄉親,可以清早返鄉,夜晚回香港,多麼方便。

  改革開放之前,福建的經濟總量只有臺灣的四十分之一。閩省總面積十二萬餘平方公里,是臺灣(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近四倍,難怪被人譏笑落後。可是,去年福建的經濟總量已躍升到相當於臺灣的四分之一(縮短了十倍),如果以購買力來計算,只差一半。福建GDP年年快速增長,今年頭三個月高達百分之十五,而臺灣只增長百分之四點六(其中百分之三點六來自與大陸的商貿的出超;照此形勢發展下去,十年趕超臺灣,並非空想。

  日前,廣東省長黃華華宣佈,今年廣東的經濟總量將達到三千九百億美元,首次超過臺灣(三千八百億美元)。廣東向來比福建富裕,改革開放亦比福建早,又有港澳的地緣優勢,所以,在一九九八年已超過新加坡,二○○三年超過香港,如今再超過臺灣,乃是必然的趨勢。然而,一旦福建也超過臺灣,那就不同凡響了。

  文章指出,眾所週知,廣東經濟發展神速,主要是充分地利用了港澳因素;而福建要加快發展,必須善用臺資。

  文章説,在香港工作了十一年,最大的體會是廣東省提出了粵港澳一體化的思路。珠三角和港澳的經濟融合,實現香港的産業升級,也實現廣東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飛躍,實現了雙贏共榮。廣東為港澳順利回歸和回歸後的繁榮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們的這種思路值得福建借鑒。把“海西”變成一個吸引臺灣的經濟共同體,實現互利互補,共同繁榮,最終使兩岸經濟一體化,為祖國和平統一創造最好的條件。
  
  閩臺有五緣

  文章表示,過去,福建是對臺工作的最前線,而暫緩重大經濟項目建設;二○○○年民進黨執政以來,對兩岸往來設置種種障礙;嚴重阻礙閩臺的交流。福建的發展荊棘滿布,步履維艱。

  但是,閩臺之間先天性的“五緣”——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牢,把兩地緊緊地連結起來,千百年來任何政治及人為的力量,都無人能阻止兩地民間的交往。筆者本月初,隨《大公報》臺海評論員訪閩團走遍全省沿海七大重要城市,處處感受到兩地的交流十分暢旺,一片生機蓬勃景象:

  在媽祖的故鄉湄洲島,香火越來越鼎盛,成千上萬台灣信眾,不懼扁當局的恐嚇阻撓、法律糾纏、交通障礙,抬著神像成群結隊前來拜祭;在美麗的廈門,已有超過一萬台籍人士購置物業,作為第二故鄉,商人所在海滄臺商投資區,壯大了自己的産業規模,一般居民清早從金門到廈門,訪親探友,旅遊購物,晚上回家,享受“小三通”帶來的實惠;在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為臺農提供種種優惠政策,臺農在這個廣闊的天地開創新的事業……

  海西概念大

  福建完全具備與臺灣産業進行全方位、寬領域對接和承接其産業西移的條件,特別是閩南金三角,與臺灣的經濟落差更小。專家學者們提出兩岸經貿對接的種種方案,包括:一、産業分工避免浪費,共建品牌,爭取全球市場;二、解除臺資西進禁忌,讓銀行證券業進入福建市場;三、推動兩岸直航;四、旅遊合作;五、資訊産業制定共同標準;六、擴大人員交流合作;七、醫療合作;八、教育合作。

  文章同時指出,從各種産業領域與臺灣“全面對接”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但是,切勿“一窩蜂”各地惡性競爭、自亂陣腳;而應該不同城市、地區有自由的定位,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同時,要把“海西”的概念做大,不局限于福建,而且要上連長三角;下接珠三角,加強與兩翼的聯繫,形成更加廣闊的後援基地,對臺灣造成更大的吸引力。

  文章最後説,一旦福建的經濟超過臺灣,社會穩定,民生快樂、政治清明優於臺灣,還要擔心不能統一嗎?福建超過臺灣之日,即是和平統一台灣之時!

 
編輯:魏萌    
 
相關新聞
盧展工:把“海峽西岸”建成兩岸交流合作先行區       福州溫州將聯手加強區域合作推動海西建設      
海峽兩岸(東山)水産品加工集散基地加緊建設       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預測 福建排位擠進前十      
海西新政:重要臺商投資建設用地優先安排       福建省霞浦縣海洋漁業生産開創“四個第一”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