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2003年起,深入實施以推進城鄉一體化為核心的城鄉統籌的總體戰略,在又好又快發展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使城市面貌和城鄉群眾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
城市發展尋找新動力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李春城一再強調,統籌城鄉發展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和根本性,成都要始終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實踐活動。
這是由成都的實際決定的。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帶大郊區,中心城區及近郊區面積3681平方公里,人口約580萬,城市化率約52%;而遠郊區面積8600多平方公里,人口約540萬,城市化率僅17%。雖然成都平原歷史上就是以農業為主的區域,但成都的現代農業發展緩慢,對農民增收貢獻不足;工業基礎薄弱,帶動農業、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作用有限,2002年全市三次産業就業結構為384:264:352;全轄90%以上是農村地區,5年前農業人口約佔64%,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大多局限于城區。這一切綜合起來的結果便是,一方面城鄉差距拉大,抑制了農村、農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三農”問題解決乏力,又使城市總體發展水準上不去。
從國內情況來看,作為西部內陸城市,成都不可能走沿海地區依靠出口加工搞外向型經濟的路子,也不能再延續自己投資拉動型的發展模式,必須走出一條因地制宜的發展新路。從國際經驗來看,城市和農村是相互依存、共生共榮的統一體,如果忽視城鄉聯繫,就城市抓城市或者就農村抓農村,都是搞不好的。
2003年10月下旬,成都市委、市政府在總結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做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決策。當把發展的眼光跳出城區,放到全市城鄉的廣闊空間裏時,成都人看到了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舞臺!
“城市發展戰略的科學轉型,使成都找到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的動力源。”成都市委常委、副市長孫平説,“認識早、方向準、措施實,是成都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三個主要特點。我們較早地將城鄉統籌上升為城市發展的總體戰略,並以此來統攬全市工作,全面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為成都市的發展打開了新空間。”
統籌城鄉樹立新理念
李春城多次表示,統籌城鄉發展是一場涉及思想觀念轉變、機制體制改革、資源配置整合、生産力佈局優化、人口大量轉移、利益關係調整、領導方式創新的全方位的深刻變革。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這一總結,得到了全市各級領導幹部的高度認同。
工作任務加重、節奏變快,是全市各個部門和區縣管理者的突出感受。“以前的勞動局其實應該叫‘城市勞動局’,因為只管城市居民,談就業再就業不包括農民。現在完全不一樣了,工作半徑從598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區擴展到全市域12390平方公里,服務對象覆蓋1108萬多名城鄉居民,其中包括700多萬名農民,我們的工作量比過去不知增加了多少!”成都市就業服務管理局副局長狄進的話很有代表性。
最讓各級幹部體會深刻的,還是工作理念和方式的轉變。他們説得最多的詞彙,就是要實現城鄉“滿覆蓋”。這恰恰是最難的地方。每一次破除城鄉分離的老觀念,每一次整合統籌城鄉資源,就是一次震動。在震動中,各級幹部的思想認識逐步趨向統一。
比如,城市規劃從“半個”擴大為“一個”。成都市規劃管理局總規劃師王松濤介紹説:“統籌城鄉,規劃先行。把農村和城市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進行規劃,對我們來説是全新的命題。過去,規劃只管城市,所有大學教科書都沒有農村規劃,這樣的城市規劃只能算‘半個’。實施城鄉統籌戰略後,局裏抽調人員組成專門隊伍,開展創新研究,通盤考慮城鄉的功能定位、産業佈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多方面的規劃,實現了規劃編制、規劃實施管理、規劃監督管理‘三個滿覆蓋’,連全市4000多個村的農房建設也都全部納入規劃管理之中。”
再比如,基礎設施從“延伸”上升到“共用”。“樹立統籌城鄉的新理念,有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成都市交通委員會副主任涂智説,“城鄉一體化,交通是基礎。最初我們對城鄉交通一體化的理解,是交通設施建設要由城市向農村延伸,現在我們認識到,要做到真正的一體化建設,還必須推動實現交通服務的共用。”
記者聽到了兩個305路的故事。以往成都市二環路以內的公交歸城建部門管,以外的歸交通部門管。從郫縣開來的305路不能到城裏設站,乘客只能坐到長途客運站再轉城內的公交車。後來,城內公交也增設一個305路往城外開。兩個305路有的站點重疊,有的不一樣。這都是由於城鄉分割的理念以及由此帶來的僵化工作機製造成的。成都市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踐中,不斷更新觀念,創新機制,按照城市交通管理的現代化要求來提升農村交通建設水準,促進管理體制、項目建設、資金籌措等全方位的城鄉交通一體化。據悉,成都市不僅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還在西部率先基本實現村村通客運。
從制度設計到思想觀念,從經濟發展到社會建設,從就業就醫到上學養老……以統籌城鄉的新理念指導每項工作的每個環節,已成為成都市廣大幹部的共識和努力。“成都市的城鄉統籌是整體推進的,不留死角。”正在計劃將城市緊急醫療救援服務與遠郊區市縣聯網的成都市衛生局副局長劉培毅深有感觸地説。
經濟社會呈現新面貌
成都,素以休閒之都而著稱;但今日之成都,正煥發出蓬勃的經濟生機,成為一座讓人“來了就不想走”的活力之都。除了人們津津樂道的遍佈大街小巷的餐館茶舍,一個最明顯的表現是,市場經濟中最活躍的主體────企業,加速在這裡聚集:全市現有4364家外資企業,其中全球500強企業122家,外商投資累計102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中國最佳商務城市”、“中國最佳旅遊城市”等一頂頂桂冠接踵而至。
近年來,成都市經濟總量連年創新高,財政收入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工業穩定保持兩位數增長。2006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750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4891億元。預計2007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3200億元,每人平均GDP超過3800美元,全口徑財政收入超過800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超過530億元。如果沒有實施城鄉統籌戰略,這一切是很難想像的。
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落腳點,是老百姓得到實惠。
2.61:1────這是2006年成都市城鄉居民收入比。2002年,該比例是2.66:1。2007年上半年該比例進一步下降至2:1左右。這個比例的變化表明,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近幾年在成都得到了有效遏制。
全市城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2002年的8972元增加到2006年的12789元,增長了42.5%。同時,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2002年的3377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4905元,增幅452%,首次超過了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幅。
抽象的數字落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就變得具體實在了。幾年前,一心想洗凈腳板泥當個“城裏人”的農村姑娘曾華美離開家鄉紅砂村,跑到市區去打工。然而現在,她安心地留在村子裏,當起了“農家樂”的經營者,還從城裏“引”回來一個到府女婿。“政府幫助村裏修建了寬闊的馬路,建成了漂亮的民居,培育了花卉産業,給我們帶來了豐厚的收入……”曾華美説,“市裏出臺了很多改善農民生活的新政策。如今,我們的生活讓城裏人都羨慕。”
鄉鎮衛生院裏病人舒心的面容、標準化學校裏孩子們燦爛的笑容、農民集中居住區里正在健身的大媽爽朗的笑聲……從城鎮鄉村、街頭巷尾點點滴滴的細節中,記者無不感受到城鄉統籌給成都百姓帶來的喜悅,以及他們對未來更加美好的預期。
正如成都市市長葛紅林所表示的,“統籌城鄉發展之路,就是符合成都實際的科學發展之路。對我們來説,深入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不僅要實現‘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而且要為工業化、城鎮化提供有力支撐,從而形成城鄉同發展共繁榮的生動局面。”(記者 徐立京 鐘華林 陳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