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所有遭遇用工短缺的企業一樣,全球最大的中高檔女鞋生産基地之一的廣東省東莞華堅鞋業集團也沒有得以倖免。為了把工人留住,這個世界鞋業大型加工廠的掌舵人——張華榮實施了一系列“仁政”,包括普遍上漲工資、改善工作條件、倡導企業文化等;還有一個引人關注的小變化,他特別要求全廠員工從此改個稱呼,由“農民工”改稱“産業工人”。
如果説,稱謂之變是張華榮等企業老闆來自於生産一線樸素的直覺,但更多業內專家則也發出了同樣的呼聲。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的專家指出,當昔日農民工背井離鄉打工的最大動力因素——區域經濟落差在逐漸消失或減小時,珠三角要應對可能成為常態的用工短缺,應當用全新的思維在制度上作出安排,打破原有體制的束縛,促進農民工轉變為産業工人,促進打工一族真正融入城市。這是珠三角未來吸引力的關鍵所在。
缺工倒逼珠三角反思傳統用人模式
經過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華堅鞋業集團作為全球的中高檔女鞋生産基地嘗到了産業集聚的甜美果實,全球排名前50位的高檔女鞋現有30個品牌從這裡輸送到世界。而在危機前,排名前50位的女鞋中只有15個品牌在這裡生産。
在訂單更多地集中到這個鞋業基地時,華堅鞋業集團董事長並沒有感到輕鬆,新的生産矛盾突出地擺在他的面前——訂單來了,人卻沒了。手握著大把的訂單,卻找不到足夠的工人。“我們總是'爆單’,工廠千方百計地招工人,可現在還是有3000人的缺口,有些訂單只有放棄。”張華榮告訴本刊記者。
張華榮在東莞鞋業管理工廠是出了名的高手。“但工廠硬體條件好、按時發放工資等,對打工者們似乎都不再這麼具有吸引力。我發現,員工們忙碌地工作卻在這個城市找不到歸宿感和幸福感。”於是張華榮在全廠推行了一系列新舉措,從普遍上漲工資、改善工作條件、騰出夫妻公寓免費居住到倡導企業文化等,還特別要求管理層從此把員工們尊稱為“産業工人”。
本刊記者問道,為什麼作出這個稱呼的改變?張華榮説:“我希望,這些員工能在廠裏找到一種被尊重的感受,但能否真的讓來了的員工不再走了,不是一個工廠能解決的問題。如老員工面臨著孩子不能就地上學的問題,他們不得不回到原籍就地工作。”
在珠三角工作長達10年的四川籍女工袁清娟告訴記者:“我明年也將選擇回到老家四川找份工。不僅因為在四川和廣東打工,工資差異不大了,而且小孩面臨著上學的問題。”她算了一筆賬,目前在珠三角一月能拿到2000元,可是除掉租房等各種生活開支,也存不下幾個錢。而在老家打工機會多了,每月也能掙個1500元,“但在家門口打工,生活成本低。而且不用考慮孩子上學等後顧之憂,更重要的是,感覺自己是主人而不是一個打工仔。”
在實地調研中,本刊記者看到,在産業結構調整和整體經濟恢復的雙重壓力下,此輪用工短缺為珠三角加快産業升級和轉變用工等發展模式提供了更為緊迫的驅動力,迫使珠三角政府和企業認真梳理和反思在多年快速發展中用工模式積累下來的弊端,這將對珠三角未來的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人才缺乏越來越成為“世界工廠”東莞發展面臨的一道難題。據東莞多家企業反映,人才入戶問題越來越成為眾多企業面臨的最棘手問題之一。因為入不了戶導致一些技術骨幹和管理人員流失,這直接影響了東莞産業發展的未來。
“東莞缺人才尤其缺技術工人,要使經濟健康發展,企業穩定前進,人才很重要。”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表示,“東莞這兩年的入戶政策,我們要好好檢討,門檻確實太高了。”據了解,目前東莞入戶門檻包括中級工、大專文憑以上等。
劉志庚説,東莞將考慮適當放寬併合理修訂入戶政策,讓技術人才留下來。今後,東莞人才入戶將考慮兩方面因素,一是産業需要,二是要適當控制量。至於企業具體哪位員工入戶,可以由企業自己定,政府從納稅等方面進行“總量”的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