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最大規模降稅發動兩岸經濟“新引擎”

時間:2012-01-02 09:04   來源:新華網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期收穫貨物貿易第二階段降稅1月1日啟動,這是ECFA早收“三步走”降稅進程中,降幅最大、産品最多的一波降稅。兩岸經濟整合特別是臺灣經濟發展將由此獲得新的強勁動力。

  1日當天,産自臺南、總價1億多元新台幣的180噸虱目魚,開始陸續以零關稅“登陸”,成為本階段降稅的首批受益者。臺南漁民從中獲得的實惠不言而喻,大陸消費者很快也將得以更實惠的價格,品嘗到這一素有“臺灣第一魚”之稱的美味。

  早期收穫計劃是為使兩岸民眾儘快享受到ECFA“紅利”,在兩岸經濟關係實現自由化前的一項開放措施。以2009年稅則計,早期收穫實施階段,大陸共對539項臺灣貨品實行關稅減讓,其中72項2011年已降為零關稅,437項貨品今起免稅,免稅範圍已達94%,另有30項貨品的關稅今年降為5%,2013年將降為零;臺灣共對267項大陸貨品實施減稅,其中67項去年已免稅,186項今起免稅,免稅範圍接近95%,另14項今年降為2.5%,2013年起免稅。

  從産品類別看,本次降稅的臺灣貨品包括冶金、醫療、汽車配件以及農産品、輕工、化工、紡織、電子和機械等類別産品,其中不乏備受大陸消費者喜愛的臺灣秋刀魚、文心蘭、石斑魚、香蕉、烏龍茶等。

  島內有關主管部門官員謝鈴媛表示,本次降稅意味著ECFA成效大幅提高,有助增加臺灣出口。

  ECFA諧音“愛可發”,字面即一個吉利而討喜的名字。自2011年元旦ECFA早收計劃全面實施以來,“ECFA紅利”正在海峽兩岸不斷顯現:兩岸經貿往來不斷擴大,經濟聯繫更加密切,對兩岸經濟特別是臺灣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創造就業、提高薪資、農民受益”“為臺灣經濟注入強心針”“成果有目共睹”“對經濟成長貢獻很大”……這是臺灣經濟界人士過去一年對ECFA的普遍評價。

  據臺灣方面統計,ECFA實施以來,早收範圍內臺灣工業品對大陸的出口,拋光機床增長了547%,塑膠造粒機增長了367%。農産品中,冷凍秋刀魚增長了10倍多,文心蘭增長了7倍多。

  2011年前10個月,早收範圍內大陸自臺進口享受優惠關稅的貨品共24256批次,關稅優惠1.02億美元。同期臺灣對大陸出口整體增長12.5%,失業人數則減少了8萬多人。

  “ECFA紅利”不僅僅是稅收減免給臺灣企業和民眾帶來的直接利益,更有力提升了臺灣的投資環境和整體競爭力,為臺灣經濟成長帶來新動能。

  “ECFA為臺灣打開的出路不僅通往大陸,也通往世界。”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説,“ECFA的深層次意義在於,它為臺灣經濟地位的提升和投資環境的優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預期。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會力求通過與島內企業的合作從而進軍大陸市場。”

  根據初步統計,2011年臺灣吸收外資增長約35%。ECFA使許多臺灣企業更有條件與國際知名企業結成夥伴關係,在未來的競爭中佔得先機。以機械業為例,臺中精機總經理黃明和認為,ECFA至少可以讓臺灣的機械業有5到10年的黃金期。

  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公佈的2011年競爭力排名,臺灣從上一年的第8名進步為第6名。

  面對國際經濟景氣狀況惡化的不利局面,ECFA更是臺灣經濟發展的“強心針”。島內知名經濟學者周雨田認為,展望未來,ECFA是臺灣經濟成長的4個重要正面因素之一。

  旨在推動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制度化的ECFA,為兩岸産業分工、整合,聯手走向世界創造了機遇。臺灣知名工具機業者上銀科技公司董事長卓永財説,隨著開放品目增長和時間的累積,兩岸産業交流必然日趨頻繁,人員往來必將更為密切,經濟融合程度也會日益增加。“這是一個必然趨勢,不可能放緩,也不可能被扭轉。”

  “ECFA以及‘十二五’規劃和‘黃金十年’構想,為兩岸經濟整合開啟了大門,也拉開了兩岸在新時期共同構建中華民族經濟的大幕。”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王建民説。(記者 張勇 劉暢 參與采寫記者:張淼淼 陳鍵興)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