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九連增”是如何實現的

時間:2012-10-29 14:05   來源:人民日報

  農業部傳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作為全年糧食生産重頭戲的秋糧,截至10月25日已收穫10.1億畝,完成種植面積的86.4%。從各地田間測産和實打實收情況看,豐收已成定局。加上夏糧和早稻,全年糧食産量有望再創歷史新高,實現半個世紀以來首次連續九年增産。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糧食“九連增”將為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為應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經濟形勢、轉變國內經濟結構提供強勁支撐。

  在高起點、高基數之上,“九連增”是如何實現的?在氣象災害、生物災害頻發多發重發的情況下,在成本上升和國際市場波動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下,糧食連年增産的支撐是什麼?

  政策發力——農業補貼政策新調整,平均每生産1斤糧食,國家補貼0.14元

  走基層:金秋時節,黑龍江省大慶市種糧大戶劉宏偉的2000畝玉米喜獲豐收。“每畝能增收500多元,離不開國家的好政策。除了種糧補貼,膜下滴灌技術也能享受市、縣補貼,增産效果‘杠杠的’。”

  “促進糧食生産,政策是關鍵。”韓長賦表示。在去年首次突破1萬億元的高起點上,今年中央財政繼續增加“三農”支出,預算達到12287億元,同比增長17.9%。去年秋冬播前,中央財政首次提前撥付農業“四補貼”及高産創建資金1300多億元,支援農民購買化肥、種子等生産資料,並再次提高和及早公佈小麥最低收購價,每斤漲幅0.07—0.09元。2月2日,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公佈,每斤提高0.12—0.18元,這是我國自實行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以來總體上調幅度最大的一年。

  按農業“四補貼”資金測算,平均每生産1斤糧食,國家補貼0.14元。隨著中低産田改造、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等一系列項目的實施,我國糧食生産的基礎更牢,底氣更足,效率更高。

  補貼力度不斷加大,如何讓有限的政策資金髮揮更大效應?今年中央財政的農業補貼政策做出重大調整,首次大面積集中實施農業防災減災穩産增産關鍵技術補助政策。2月29日,中央財政撥付10.4億元,對東北水稻大棚育秧、南方早稻集中育秧和冬小麥主産區實施“一噴三防”等防災減災穩産增産技術給予補助;4月初,中央財政再次撥付22.75億元,對東北地區抗旱“坐水種”、冬小麥主産區“一噴三防”、西南乾旱地區玉米覆膜、“稻稻油”三熟制油菜“一促四防”給予補助。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表示,今年重大技術推廣補貼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從“聯地補貼”向“聯技補貼”轉變,解決了技術落地、技術到位的問題,極大調動了農民採用先進技術的積極性。內蒙古扎賚特旗巴彥高勒鎮一位農戶説,往年只能“坐水種”40多畝,今年旱情更重,但因為有了補助資金支援,家裏90畝地全部種上了玉米,實現了一播全苗。

  在中央財政補貼政策的帶動下,“一噴三防”補助幫助小麥主産區減少産量損失90多億斤;集中育秧補助讓南方早稻産區種植面積比上年增加20多萬畝。從補面積到補技術,政策導向的調整,有力保障了全年糧食季季增産。

  科技支撐——將專家産量變為農民産量,單産貢獻率超過65%

  走基層:金秋時節,江蘇農墾新洋農場的萬畝稻田一片金黃,一台紅色的大型聯合式收割機伸開7米多寬的手臂,輕鬆地馳騁在稻田裏。“新洋農場去年實現了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産,這種收割機一天能收500畝水稻,可以説是收割機中的‘航母’。”新洋農場黨委書記王立新自豪地介紹説,農業機械化與科技增産措施相結合,新洋農場今年的水稻預計每畝比去年增産60斤。

  科技,正日益成為糧食生産突破資源約束、實現穩定增産的基礎支撐。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科技,強化農業科技的公共性、基礎性和社會性,強調要以公共財政為主導,完善機制體制,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