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投資密集批復 風險規避面臨新考驗

時間:2012-10-17 10:58   來源:工人日報

  隨著發改委近期密集批複國內15個海外投資項目,中國企業“走出去”加快在海外投資的現象再一次引起關注。但幾乎與此同時,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亞的鐵礦石項目卻面臨著更大的挫折,甚至有可能會出現大的虧損;華為、中興則遭遇到美國國會不公平待遇,以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為名阻擊中國企業進入電信高端市場等一系列負面消息接踵而至,不能不讓人對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風險而擔心。

  海外投資密集批復

  從“十五”計劃開始,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海外逐漸增多。許多企業都在海外市場獲得了不錯的收益,但是由於缺乏海外經驗、機制不夠靈活,國內企業尤其是國企在海外投資過程中折戟沉沙的現象並不少見。

  在經歷了2011年的海外投資低迷後,日前,國家發改委密集批復了15個海外投資項目,創今年以來新高。這些項目涉及能源、金融、通信、基建等領域,其中以能源類項目居多。

  對於發改委這一舉措,有業內人士分析,這是一個信號,意味著中國海外投資合作有望進一步提速。

  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徐偉分析,發改委批復15個海外投資項目,對於應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下滑的狀況非常及時。而且“走出去”也是我們國家重要的一個發展戰略,這次批復也是國家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支援,很有必要。

  據了解,發改委這次批復的15個海外投資項目中,能源項目就有7個,包括三個太陽能光伏項目、一個鎳礦項目、一個石油公司收購項目,另外兩個是輸電線和電力項目。此外,基金、橡膠、基建、貨船、輪胎、通信項目各一個,以及兩個工業類的股權收購項目。

  近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去”取得了不小的成績。2005年以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持續地高速增長,投資規模不斷創出新高,中國從一個資本純流入大國正在迅速轉變成一個資本投資大國,中國企業從以往被收購的角色,逐漸變成資産的收購者。

  有統計顯示,到2011年底,境外中國企業已經超過1.8萬家,在外人員約120萬人,資産總量超過1.5萬億美元。根據聯合國貿法會《2011年世界投資報告》,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佔全球流量的5.2%,首次超過日本、英國,居全球第五。其中,國有企業佔據半壁江山。通常來講,一個國家的經濟生命力往往反映在其所擁有的全球對外直接投資(FDI)的份額上。1914年的英國擁有世界45%的FDI;到了1967年,美國躍居首位,佔世界的50%。而中國如今的份額還不足6%,依然有更多的空間。

  中信泰富再敲警鐘

  中國企業在短暫的“走出去”過程中,出現虧損現象的並不少見。近日,在香港上市的中信泰富發佈公告稱,已向香港聯交所申請增發25億美元中期票據,用於西澳磁鐵礦等項目。現實情況是,6年來,該項目不僅沒見效益,投入資金卻越來越多。

  2006年3月,中信泰富買下西澳兩個分別擁有10億噸磁鐵礦資源開採權的公司。項目原計劃總投資42億美元,2009年上半年投産。但項目難度遠遠超出原先預計,投資規模增大、建設週期拉長,投産日期一再拖延。截至今年6月底,中信泰富在磁鐵礦項目上已經投入78億美元,比預期超出86%。

  由於國內鋼材需求疲軟,再加上歐元區陷入債務危機,全球經濟形勢不好,鋼鐵市場低迷。業內人士分析,中信泰富在作出這項投資時,顯然未能對市場作出具有前瞻性的評估,對投資風險也缺乏審慎的態度,最終導致目前這種情況。

  中信泰富海外投資遇挫,無疑給目前中國的海外投資敲響警鐘。在海外遇到困難的顯然不僅僅是中信泰富。

  中國原駐荷蘭大使華黎明先生在今年一次論壇上指出,中國中資企業在國外虧損情況應引起重視,2004年以來,至少14家社會上比較知名的企業在海外發生鉅額虧損,14個項目累計虧損達950.5億元,近千億元的損失實在令人觸目驚心。

  規避風險是關鍵

  商務部歐洲司司長孫永福認為,總體上看,目前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合作還處於起步階段,但發展勢頭很猛。由於我國企業走出去時間還相對比較短,缺乏經驗,還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和向外國企業學習,尤其一些海外並購的教訓必須吸取總結,以避免虧損。

  華黎明認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風險,主觀方面,主要是企業的國際化經營能力普遍不足,國際化人才短缺,企業的經營層對國外的法律環境、經營環境往往不熟悉。客觀方面,現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很多地方是社會風險、政治風險很大的地區,比如利比亞等。

  除此之外,“中國國企獨特的文化則是中國企業國際並購失敗的另一大因素。”華黎明分析稱,中國的國企是海外投資的主力軍。過去20年,國企尤其是央企的規模、資金、能力和利潤水準等硬實力明顯增長,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進入世界100強排行榜。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企業的軟實力水準隨著我們的硬實力提高而有了明顯的增長,它們在國內的一些優勢,正是導致這些央企和國企在國外項目遭遇滑鐵盧的原因。

  有評論人士指出,今天的央企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構成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當它們投身於海外市場時,過高地估計了自己在殘酷的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以“博弈”的心態參與到國際市場,博對了名利雙收,博錯了也不用負什麼責任。沒有人為投資決策失誤埋單,自然也不需要考慮風險問題,這或許是中資企業海外屢虧的根源所在。

  去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專門提出“要積極防範境外投資風險”,中央《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也提出,在“十二五”期間,要“維護我國海外權益,防範各類風險”。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不久前表示,中國鼓勵企業“走出去”有一個前提,是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這些條件包括它的資本總量、人才結構,它的産業和國際上所要參與合作的企業之間的相關性等等。

  規避投資風險,將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取得成功必須要邁過的檻。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