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副所長張平
2012年,中國將面臨怎麼樣的經濟局面?在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面臨哪些問題,又有哪些産業機遇?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副所長張平認為,2012年的中國經濟將面臨深度再平衡和多重週期疊加共振問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深化、美國經濟二次探底等因素,是威脅中國經濟增長的外部因素,增長動力的缺失是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國內因素,而執行嚴格的緊縮政策,促進財政、國際收支和生産消費的平衡是全球重新步入穩定增長軌道的重要保證。
未來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動力來自內部,只有實現沿著現代服務業發展、綠色更新週期下的傳統産業更新改造和消費升級等重大發展取向進行有效的結構性改革,消除影響居民消費、産業層次提升的體制、政策壁壘,建立起市場創新機制,才能實現內生的經濟增長。
將遭遇全球“再平衡”持續衝擊
上海證券報:2008年以來的全球金融危機演變成為經濟危機,如何看待此次危機的內因?
張平:從理論上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都不是偶然現象,是經濟體在過去長期增長中結構問題累積的總量結果。 本輪經濟危機也不例外,只是反應的問題更為深刻。
20世紀中期以來,全球經濟增長進入了黃金時期。直到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才結束了這一“大繁榮期”,這個繁榮期的締造者是美歐日發達國家。歐洲通過不斷舉債的方式建立了國家福利體系,不斷推高消費水準,而美國依靠金融工具刺激了私人舉債性消費,以此帶動全球經濟增長,並推動了全球化和建立了全球化的分工體系。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刺破了私人舉債消費的泡沫;2010年歐債危機則擠破了國家社會福利泡沫。發達國家無法帶動全球經濟,其佔全球經濟的份額到2013年將讓位於新興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從2008年後已經跌到30%以下。因此全球經濟的分工體系變化,決定了全球經濟將進入持續再平衡過程。
上海證券報:那麼,中國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張平:過去20年,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基本充當了國際市場借貸者的角色。以勞動力低成本(低工資、低福利、低收入)、低環境成本、低資本成本和土地與自然資源的近乎免費供給造就的傳統製造業競爭優勢,使中國製造具備了超強的國際競爭力。長期國際貿易順差累積形成的外匯儲備,遭遇發達國家利用貨幣霸權所實施的通過貨幣超發來賴賬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只能選擇各種外幣國債來理財。過去發達國家是依靠資本輸出來獲得廉價資源,現在則是通過借債來享受免費服務。
一邊是借錢搞福利的發達國家,一邊是勒緊褲腰帶往外借債的發展中國家。全球經濟再平衡的壓力便由此而來。對中國而言,這次再平衡要比以往更為深刻,並會持續多年。但短期內持續的再平衡調整過程,會直接降低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可能會降低1.2個百分點,特別是國際經濟放緩過快衝擊會比較嚴重。廈門大學模擬的美國二次探底的衝擊認為會降低經濟增長0.64個百分點。中國經濟進入到了全面開放型的經濟體,除了單純貿易盈餘的影響,外資流動、金融市場恐慌、匯率、大宗商品價格和貿易摩擦等都直接會影響到中國經濟的健康。
明年中國經濟增長將減速
上海證券報:明年中國經濟將呈現什麼發展態勢?
張平: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的蔓延和經濟增長的大幅下滑,以及美國經濟復蘇放緩,全球經濟處於持續再平衡過程,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能會在2012年再次成為負值。預計在整個“十二五”期間,凈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始終為負值。
預計2012年全年經濟增長大體會繼續保持在較高的8.4%左右,物價水準在4%上下,經濟增長的動力依然靠投資拉動,但動力不足已經是非常明顯的事實。進行結構性改革已經迫在眉睫。隨著2011年第4季度通脹的明顯緩解,2011年全年CPI基本保持在5.4%左右,2012年下調至4.1%。
當前政府和學術界都在爭論中國是否應該全面轉向刺激,否則會“慣性下滑”。中國“十二五”將經濟增長目標定在了7%,已經有了一定的減速準備。但近年來的高速增長,特別是在“十一五”年均增長11.2%的背景下,很多人認為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應該提高到兩位數以上,而不是下調至7%。“十一五”期間高增長是以通脹和通脹預期的不斷上升為代價的:從2006年到現在6年間,除金融危機衝擊導致2009年通貨緊縮外,2007年消費物價上漲了4.8%,2008年上漲5.9%,2011年消費物價水準預計5.4%。“十二五”期間,成本推動的物價上漲壓力,依然會挑戰中國經濟發展的穩定性。
2011年中國經濟依然高速增長,呈現逐季度遞減的趨勢,更為重要的是,在“十二五”開局之年,我國在節能減排,轉變動力機制上仍然進展較慢,但在體制改革如稅收、財政改革上開始走出了堅實的步伐,當前中國的問題不是速度而是持續的發展動力,需要加速改革和減速增效。
上海證券報:若世界經濟出現大的波動,對我國影響有多大?
張平:業界一致認為,中國2012年經濟增長將減速。如果出現歐美經濟二次探底,按照瑞銀和廈大的分析則會衝擊經濟增長0.64—1.3個百分點,如果按IMF的平均調整1.2%預測,則最壞的可能是經濟增長為7.2%。這種減速預期的背後主要原因集中在短期問題上:一是外部衝擊強制中國再平衡減弱了中國的經濟增長,特別是歐債危機導致中國出口有可能進一步下降;二是地方融資平臺、鐵路、國企高債務率問題直接縮減了地方政府和國企的投資能力,房價下行減緩了居民的個人投資,投資乏力是明年的主要問題所在;三是節能減排加速。
多重週期重疊形成共振
上海證券報:目前,經濟週期對中國經濟的疊加影響有哪些?
張平:從短週期看,國際週期中的歐債危機和中國週期中地方融資平臺等高負債將在2012年體現為短期的現金流衝擊,特別是歐債中的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在2012年2—4月集中兌付期,國際債務危機壓力重重。國內2012年平臺債務也是集中兌付期,也會遇到現金流衝擊的風險,金融市場的恐慌也直接會導致風險加大。
我國經濟的總杠桿率已經很高,金融風險不斷上升。一方面,以社會融資總量來衡量,到2011年中,國內信貸存量相當於GDP的173%,這比很多同等收入水準發展中國家的比重都要高。另一方面,地方融資平臺和央企等由於金融可獲得性強,均自覺不自覺地提高了其金融杠桿率。由於這些機構投資的期限較長,短期收益率較低,必然導致現金流風險較大,負債風險凸顯。
而緊縮政策有滯後效益,緊縮政策抑制了物價的上漲,但也會産生自我強化的機制,主要表現在:其一,總量緊縮性政策量化分解為各部門的緊縮指標,往往形成各個部門共同緊縮過程,從而加大緊縮的力度;其二,緊縮政策具有“自我強化”的特徵。穩定化政策的核心是逆週期調節,但任何政策調節都有其自我強化的特徵,考慮到政策的滯後效應以及經濟形勢的變化,逆週期調節就很容易轉變為順週期調整,從而會加劇經濟波動。因此,當前宏觀調控要注重總體把握和全局管理,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避免自我強化的緊縮機制引致較嚴重的宏觀風險。
從長週期看,全球經濟再平衡和中國潛在增長率下降似乎也成為長期趨勢。全球經濟再平衡是一個長期過程,特別是全球分工體系的重新建立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因此未來6~8年依然是一個充滿了“再調整”的摩擦期。從中國當前的政策目標看, “十二五”中國經濟增長目標下調到7%,已經有了減速的考慮。2012年中國經濟可能遇到多重週期的重疊震蕩,特別是短和長週期,國際和國內金融市場週期和政策週期的多重重疊,必須要以穩定金融為主調,積極調整結構應對長期發展。
主動把握創新週期中發展機遇
上海證券報:中國如何把握創新週期,推進結構性改革?
張平:2012年全球宏觀經濟政策的主基調依然是穩定金融。美聯儲的貨幣量化寬鬆政策QEⅠ和QEⅡ、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SSF和中國政府對於地方債、鐵路債的救助,都是金融穩定政策。金融穩定政策的核心是減少信貸市場的資訊不對稱,減少企業內外部融資成本的差別,防止因為流動性緊縮而導致企業信貸下降,出現經濟衰退。隨著宏觀經濟狀況的好轉,從2013年中期開始,發達國家的債務問題基本穩定,新興經濟體通脹壓力明顯減輕。全球經濟將再次步入穩定增長的軌道。
2012年國內一方面要謹慎應對經濟波動,但更重要的是積極進行結構改革,促進增長,迎接新的全球發展機遇。從産業政策來看,首先,應當儘快推動國內低碳技術研究和應用,推動節能減排,爭取能參與碳技術相關國際標準的制定,在全球低碳經濟舞臺上擁有發言權。其次要制定長期規劃,注意發展基於IT平臺的新興戰略性服務業,爭取建立相關的服務貿易中文平臺,同時要做好與美國進行服務貿易戰的知識和法律準備。最後要削減制約國內居民消費升級換代的政策規定和行業管制,當前消費升級的核心是現代服務業需求,如金融、醫療、教育、文化、體育、安全等新興服務,但這些需求受到行政嚴格管制,供給不足,放鬆管制推進國內現代消費服務業發展,下大力氣提升服務消費的供給和消費水準,才能實現可持續的內生經濟增長。(記者 盧曉平)